第282章 該攻還是該守(第1/2頁)
章節報錯
“萬歲爺,奴婢有點看不懂,為何明明要開海,卻故意對日本使者說繼續禁海?”
日本使者帶著滿腦子的遺憾和一身傷痛被抬走了,目睹了全過程的王承恩趕緊湊了過來。皇帝和使者的大部分對話他都聽見了,其中有很多迷惑不解。
“朕就是隨口一說,他們如果信了,一整套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需要耗費很大精力和物力,且短時間內改不回來。不信就不信唄,大明該幹啥依舊幹啥,沒任何損失。”
伸了伸胳膊腿,接過王承恩遞過來的談話記錄,一邊仔細核對一邊回答了王安的問題。做為國家的領導層,除了對國民負責之外,不應該對任何外國人負有任何責任,否則就是失職。
啥人性、全人類、道德、良知,都不該存在於工作之中,用盡一切辦法,讓國民生活富足,讓國家穩定安全,就是工作的全部內容。
當然了,洪濤不苛求身邊的所有人都能具備這種聽上去挺無情的想法,但該引導的時候必須說,一遍不夠兩遍、兩遍不夠三遍,每多成功引導一個人,就能為自己減輕一份壓力。
“……大海真有那麼重要嗎?”關於如何治國,王承恩願意聽取皇帝的每一句教誨,並深深記在心裡。只要不出大意外,他的後半生很可能會像王安一樣,成為皇宮裡的大總管,更多瞭解皇帝的想法非常必要。
但在某些事情上,他還無法理解皇帝的做法,為何要對誰都不關心、不在意的海洋那麼重視,甚至不惜和整個朝廷作對。
“以前可能不重要,現在和以後會越來越重要……舉個例子,朕的海軍需要使用很多大炮做為武器,讓大炮發射彈丸需要火藥,一場戰鬥下來可能會耗費幾百斤甚至幾千斤。
製作火藥需要硝石和硫磺,這兩樣在大明都不是很多,而在日本不光很多還很便宜。用我們的瓷器、絲綢、茶葉,去換日本的硝石和硫磺,等於是把自己家裡沒什麼大用的東西和鄰居交換來了有用的東西,明顯是賺的。
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各自有各自的特產,有些是我們必不可缺的。想進行交換,透過陸地比較難,只有大海才能提供可能性。
我們的祖先有句話說得好,故步自封。世界那麼大、國家那麼多,別人都在幹什麼我們多少也要了解一些。
假如有一天佛郎機人的國王也派了幾艘和黑帆船一樣厲害的戰艦,突然出現在廣州港甚至天津衛,大明就會變成日本,處處捱打無法還手。
同樣道理,想去世界各國看看,走陸路還是沒有走大海方便。既然好處多多,又對江山社稷無害,為什麼就不能試試,非要當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呢?”
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可陸地面積同樣龐大,且物產豐富。這就讓生活在上面的人群對大海沒有必然需求,甚至產生畏懼。
王承恩如此、王安如此、葉向高也如此,包括當年的李贄、徐光啟、李之藻、趙士禎、袁可立、袁應泰等人依舊如此。想改變這種固有觀念,除了說服之外最管用的就是利益。
只要讓一些人看到觸手可及的巨大利益,其中自然會有膽大的冒險嘗試。一旦真的獲利頗多,馬上就能帶動更多人跟著一起下海。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是這個道理。
“奴婢記住了!”對於這番說教王承恩深以為然。不是聽懂了,而是親眼所見。
袁可立只帶了兩艘船和幾百水手,就把日本幕府折騰得主動入朝道歉,這可是當年幾十萬大軍在朝鮮打了十多年依舊沒做到的。
如果真能建造出幾十上百艘大海船,那場景簡直無法想像。而自己不光有幸目睹全部過程,還是締造者之一,想一想就讓人渾身發熱。
“光你記住沒用,沒事兒的時候要經常和身邊的人講講,包括內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