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遼東鎮與後世的遼寧省區域大部分重合,但地形地貌卻相差很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沼澤,非常非常巨大的沼澤,稱之為遼澤。

早在戰國時期,位於北方的燕國就已經設立了遼西和遼東兩個郡,可見當時這片地區並不是化外,而是被有效統治過。之後的秦、漢、唐等朝代也都把遼東地區劃入了版圖,設定了州府。

可時間過去了近二千年,為何遼東地區還是人煙稀少、開發落後呢?這裡肯定有政治、文化、氣候方面的原因,但地理因素更主要,而遼澤首當其衝。

遼澤是哪兒呢?東起瀋陽、遼陽、鞍山一線,西至阜新、黑山,南抵臺縣、北到彰武。以遼河為主,包括大大小小上百條支流,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河網沼澤區,基本相當於後世遼河平原的一大半。

這裡的沼澤也不全是爛泥地,間或有草地、有陸地、有樹林,但就是沒法修路。雨水大的時候,水流順著大大小小的河溝子匯聚於此,啥路也保不住。

但又不是無法生存,只是不適合農耕民族齊民編戶,所以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各朝各代都無力進行大規模改造,慢慢的也就成了遊牧和遊獵民族休養生息的寶地。

大明投入了很多財力物力,包括大規模移民和軍屯,就是想玩人定勝天,把遼東變成萬畝良田。結果很明顯,還是差口氣。

如果女真人還是以多部落分散遊獵的生產生活模式,遼澤對他們就是有利的。如果覺得農耕更有利於發展壯大,那遼澤的地理環境就是不利的。

結果大自然很公平,大明沒玩好的專案,換到皇太極手裡也沒給任何優惠。與漢人相比,女真人在基建方面更弱,想從遼東腹地抵達錦州一線只能走當年明軍修繕的驛道,先抵達海州衛,然後順著海邊一路北上。

後世在這條路上有營口、盤錦、盤山縣城等一堆大大小小的城市,但在明朝,遼河下游的三角洲經常發大水,不是宜居之地,唯一夠轉運中心條件的只有海州衛城。

“陛下想重施故技,再演一次塔山堡?”

至此為止袁可立完全聽明白了皇帝的意圖,馬上想起了幾年前的那場大勝,也是利用海上優勢運送兵力繞到敵人後方,確實出其不意。

“辦法不在多,管用就好。不過此計能不能行朕說了沒用,還要看海邊有沒有適合的登陸點。”

不管袁可立是真心誇讚還是有意調侃,洪濤都無所謂。計謀好不好也只停留在紙面上,想要實現還需一些必備條件,這就不是靠看地圖就能看出來的了,必須有詳盡的資料。

“萬歲爺,除了松山港,距離海州衛最近的登陸地點是蓋州衛城。當地有兩個小魚港可停靠武裝貨船,不過蓋州衛城在洪武五年重修過,改土牆為磚牆,易守難攻,又設有烽火臺,遼東鎮裁撤之後由女真佔據,兵力不詳。”

雖然海軍都督和海軍參謀部沒有在場,總參謀部裡的參謀們也能對海軍相關的情報瞭如指掌。這些年輕的參謀工作積極性非常高,精力又充沛,不光琢磨份內之事,讓總參謀長袁可立又愛又恨。

“烽火臺是個大麻煩……放棄蓋州,另選一處風浪不大的海邊以小船擺渡。不過也不能棄之不管,帶上足夠的炸藥,如果蓋州衛的守軍敢出城營救,那就在半路圍殲,然後毀掉蓋州衛城!”

松山港肯定不能用,蓋州衛能不能用呢?洪濤考慮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放棄。攻城不難,但完全阻止守軍點燃烽火太難了。

一旦女真人保留了明軍的警報系統,那蓋州衛遭襲的訊息很快就能傳到海州衛,不光會把偷襲變成強攻,還可能引來附近的更多敵人,風險和收穫不成正比。

“陛下,陸戰都司在大沽口只有三個千戶,其餘的駐紮在威海。以3000兵力突襲海州衛,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