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軍的目標。
穆蒙的人很快就接受了這些地方,他們的軍隊立即開始清理這裡飛穆斯林的人,根據他們與秦軍的協議,一旦佔領這些地方他們就開始建國,不過目前真納沒有到來,為了他的安全,暫時部宣佈建國,但是恆河以北的穆斯林的則必須立即開始遷往穆斯林建國地,王九齡一刻也等不及了。
秦軍留下一小部分駐守之後,在穆盟的成員指引下,開始向南進發,大有拿下印度的意思,英國人徹底慌了,四處在報紙上、電臺上指責秦國這是侵略的行徑,英國人知道秦軍這次肯定是要雁過拔毛的,就算秦軍最後撤走了,留給英國的印度也將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印度,說不定還要英國人投打臉的錢來穩定秩序。
第兩百五十七章 意、英對秦國宣戰
1935年4月16日秦軍橫掃印度恆河流域的事情在世界傳的沸沸揚揚的,因國人現在走到哪裡都是被人朝笑的物件,在國際上的地位更是經過這一系列的事件之後跌到了谷底,但是英國人的悲劇還沒有結束。
被秦軍打到印度,除非英國徹底放棄印度,否則王九齡一定要讓秦軍將印度搞的天翻地覆,本來孫傳齡和李輝冼還是想打到印度最南端的喀拉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去,不過王九齡拒絕的,現在糧食是就地徵集,以戰養戰,飛機只是運送武器彈藥,後勤已經達到上限了,再過南邊去,一個不慎就會全軍覆滅。
因此秦軍雖然有幾十萬人,但主要活動活動的範圍只是在奧里薩邦、恰蒂斯加爾邦中央邦,兩個集團軍下滅了這裡的英印軍隊之後,開始搜刮這裡的金銀珠寶,和工業裝置。
而英國多數軍隊都集結在肯帕德灣的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沿海富庶地區,另外就是新德里一帶,也有重兵,英國人從伊朗中東等地抽調了大量的軍隊南下印度,他們在這裡的軍隊數量已經有近三十萬之眾另外還有20萬僕從土著軍,看著架勢是要決一死戰了。
鑑於情況發生很大耳朵變化,王九齡值得讓軍隊提前開始掃蕩佔領區的金銀珠寶等財富,在幾十萬軍隊的面前任何反抗都是徒勞無力的。
好在秦軍只要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並不殺人、也不搶光他們的糧食,所以印度阿三隻能怨恨的看著秦軍。
而在恆河以北的秦軍已經開始驅逐印度阿三南下,工兵們在河流上架了無數的橋樑,驅逐首先從雅魯藏布江流域開始,從被佔的藏南,開始五萬秦軍和徵招的30萬緬甸人,開始驅逐這些印度人,包括穆斯林,雖然穆斯林很不願意,不過穆盟是知道秦軍的厲害的,他們國家以後還需要秦國的支援,穆盟的威脅恐嚇,利誘,什麼手段都用上了,還有秦軍斃殺不肯走的人,這些穆斯林乖乖的收拾東西走人了。
相對於印度教的人只許帶走一些糧食之外,而穆斯林卻可以帶走金銀珠寶,穆斯林感覺自己幸福的多了,以前一直仗著英國人的勢力欺負他們的印度教徒也有今天,穆斯林心裡很是平衡,沒有惹出什麼么蛾子,這給遷移帶來很大的便利,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流域共有兩千萬人,其中穆斯林佔1300萬。,他們自願的離開確實是為秦軍的行動減小了不少壓力,遷移也順利多了。
要不是王九齡想給英國人制造麻煩,其實更像突突了他們,遷移實在太慢了,無論秦軍用何種手段,尼泊爾以東的印度人也花了半個月才遷移乾淨。
在潛移的同時王九齡從交趾遷移四百萬民眾前往雅魯藏布江流域,同時還有緬北的緬甸人也被遷移了兩百萬人過去。
而秦軍的兩個集團軍則在徵集了區域內他們能找到的貴重金屬和物品之後,逐漸對其他區域驚醒滲透作戰,主要目標就是那些有錢人家的家裡,秦軍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
同時孫傳齡和李輝冼也在謀劃進軍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