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就是此案後淮北得到真正的一統,而且也是武帝本紀中描寫得非常生動的一段,歷來為人傳頌,還因為此案眾說紛紜,在民間有非常多的傳言。
喜歡追究歷史真相的人們仔細地在蛛絲馬跡象中尋找,發現陶耀光雖然有些見利忘義,又一直以儲存自己的實力為準則,但其實並沒有犯太嚴重的錯誤,就是當年淮北王妃為他定罪的四條也夠不上殺頭大罪,這在一向特別遵守律法的淮北王妃,是很不應該的事。
但是另一派卻堅決反對,他們指出陶耀光的所作所為嚴重地破壞了淮北的一統,影響了淮北軍進一步北渡黃河的程序,而且他在淮北王重病時妄想爭奪淮北軍大權的野心昭然若揭,身首異處也是罪有應得。
還有一種陰謀論認為陶耀光與皇帝合謀暗中殺害淮北王,結果刺殺沒有完全成功,淮北王重傷後急令王妃世子到軍中接管軍務,製造了假象使其放鬆警惕招其來軍帳誅殺。
總之上千年都有人爭論不休,史學家們寫了大量的文章論證自己的觀點,還有人將陶耀光案做為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
比起嚴肅的歷史研究,武俠英雄傳更合普通百姓的胃口,有一部武俠傳奇詳細地描寫陶耀光案中的武打部分。淮北王帳下五虎大將合力尚不能將陶耀光制服,於是年僅八歲的淮北王世子仗劍上前,只幾個回合便將陶耀光斬首。當然這本傳奇中還有很多武帝生而不凡,文治武功的故事。
不過最為津津樂道的仍是桃色傳聞,據說淮北王妃美豔無雙,陶耀光一見之下便動了歪心,將淮北王出賣給胡人至其受傷,並妄想借機佔有淮北王妃,結果被王妃以美人計招到軍帳中殺之……
盧八娘對於這些傳言從不置一辭。幾十年後,武帝一次笑著對皇太后說:“不提坊間亂七八糟的傳言,只這本正史的記錄也頗有偏差。朕特別問了大臣們,聽說這段是邸師傅親錄其見聞,為史官所選記入。現在邸師傅已經故去,要麼朕真想問問他,當初誅殺陶耀光明明是母后的旨意,怎麼都歸於朕了呢?還有陶耀光本為將士所擒,朕不過在他的臉上刺了一劍,怎麼成了朕制住了他呢?”
“由此可見,母后時常評論史籍不可全信果然有大智慧。”
已經年過花甲的盧八娘接過來看了看,“雖然有些出入,但也大致不離。當年你從母后身旁衝出來保護母后,還真是非同一般的勇敢呢。”她用慈愛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兒子,當年桃花因生子未能伴在自己身邊,僅僅八歲的旭兒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反應迅速,還能想到保護自己,她為自己的兒子驕傲。
“朕是長子,當然要護著母后和弟弟們,父皇一直這樣教導我。”
盧八娘一笑,她的目光看向了遠處,突然悠悠地道:“我這一生心存愧疚的事不多,其一就是殺了陶耀光,他其實並沒有犯下死罪。”
“母后怎麼能這樣說?”武帝並不同意,“益州平叛和平北城被圍的事情暫且不說,只是父皇病重時陶耀光竟然來威脅母后就罪該萬死!”
“按律法他還沒有做出大逆不道的事,罪不當死。”盧八娘淡淡地說:“他也是我殺的唯一一個人。”
武帝提起這段往事本想逗母后一笑,沒想到反而引起母后的傷感。他馬上也醒悟過來,母后雖然雄才大略不亞於父皇,但卻心地極為善良,深悔自己不該提起陶耀光,便馬上笑著說:“陶耀光雖然不義,但母后對陶家卻不薄,如今陶家也算得上士族中極興旺的了。”
“你不必安慰我了,”皇太后一笑,“殺了他,我從沒有後悔過。”
在當初司馬十七郎傷重、兒子年幼,淮北局勢尚未穩定,而陶耀光暴露出他的狼子野心的的情況下,盧八娘選擇了先下手為強,一舉收服人心,鎮懾心存疑慮之人,雖然違背了她一貫堅持的不傷人命的原則,但她認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