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倘若孫策招那三千士兵,就不合情理了。孫策此時正在落難之中,沒有錢的。如果孫策有辦法,那是絕對不會投靠袁術的。既然投靠了袁術,就說明孫策正處於低谷。這是英雄的特性所決定了的。朱治、呂範,也沒有什麼錢。而且呂範還出了一百人。
因而,就讓那三千兵由周瑜招了。周瑜是不想割據一方繼而雄霸天下的。因而周瑜可以有錢有糧,可以把錢糧變成士兵。但是,這卻算不了什麼大功勞。當初劉關張結義的時候,商人張世平、蘇雙二人還資助了良馬五十匹、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呢。
首仗對張英。因為蔣欽、周泰在張英後隊放火而取勝。也就是說,勝了,但決定勝利的因素來自於偶然。這對於孫策來說,無所謂。對於周瑜,就有點影響形象了。田潤、蔡琰什麼時候把取勝的因素寄託於偶然的?
於是。牛渚還是牛渚,就被搬了個地方。反正這種小地名,到處都有。那種峽江之地,限制了計謀的使用。並不是所有的戰鬥都能夠用計策的。躲不過的硬仗還得硬打。
這樣就正常了。而且,蔣欽、周泰放火之後,張英的敗退也有了理由。否則,別人就會問了,為何周瑜不自己派人到張英後陣去放火。那地形,派得過去嘛?
遊說陳武,是周瑜真正為孫策做的第一件事,立下的第一個大功勞。在我們的故事裡。因為散地重地的原因,劉繇前來迎擊。同時,我們仔細分析了,孫策當時的七千士兵是沒有戰鬥力的。野戰必敗;避而不戰,士兵必逃。孫策退無可退,只能列陣而戰。在這種困境下,周瑜獻計,孫策這邊拖延時間;周瑜則跟蔣欽、周泰走水路到壽春遊說陳武;陳武歸降,劉繇必退。
由此可知,周瑜遊說陳武歸降,並不僅僅是得了一將這麼簡單。這件事,首先是解困,化解了劉繇的迎擊;其次才是得了一將,抄了劉繇的老窩。既然這是劉繇的老窩,又有將領駐防,那麼,士兵,是肯定存在的。因此,我們按照一般州郡的兵力情況,給了個數字。
……
周瑜是有水平的,而且其水平已經展現過一次。在我們的故事中,周瑜對孫策也是忠心的,但卻不是愚忠。就跟演義中裡差不多。演義裡,剛開始的時候,衝著多年前的哥們義氣,那是沒話說的。然後兩人關係越來越差,到後來產生了無法彌補的裂痕。在我們的故事裡,同樣一開始的時候,兩人赤誠相見。然後從孫策命令自壽春南下開始,有了芥蒂。這樣的芥蒂,要演變為無法彌補的裂痕,本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孫策中箭的事情,催生了這種變化。
在等待孫策甦醒的時候,周瑜想了很多。周瑜設身處地站在孫策的角度考慮,猜想孫策一定會因為武功折半而感到沮喪。因而周瑜就想了很多寬慰孫策的辦法。最後,周瑜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應該讓孫策認識到,個人武力,根本就不重要。要成就霸業,有許多比個人武力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孫策去做。繼而,周瑜準備激起孫策對於策略方面的興趣。
周瑜以為,孫策中箭武功折半並不是壞事。這樣一個好勇之人,失去獠牙了,就再不能鬥狠了。然後自己在好好地啟發,耐心地引導,一位明君轉眼就會產生了。
簡而言之,因為孫策中箭武功折半,而讓周瑜感到了希望。沒有希望,就無所謂失望。有了希望之後,當看到孫策不僅沒有一點點好轉,反而還變本加厲之後,周瑜就失望了。令周瑜失望的,就是這個演義中的妙計:“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
……
演義中說的是,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軍中舉哀。拔寨齊起。薛禮聽知孫策已死,連夜起城內之軍,與驍將張英、陳橫殺出城來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孫策當先出馬,高聲大叫曰:“孫郎在此!”眾軍皆驚,盡棄槍械,拜於地下。策令休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