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第2/3頁)
章節報錯
一些文化人士又跳出來,稱讚政府及時醒悟,避免中國步入一些朝代‘好戰必亡’的後塵。
表面上看上去是稱讚,實際上是在指責中華民國吃飽了撐著,跑去幹涉俄國人的內戰。
這在輿論上又引起了爭論。
輿論涇渭分明的分化成兩派,一派主張‘好戰必亡’的觀點,一派主張‘忘戰必危’的觀點。
報紙上一片火藥味,雙方爭論不休。
就在這時,江渝在《華東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陳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要肯定的是,‘忘戰必危’的觀點,中國曆朝歷代的人力、物力都是世界第一,然而中國屢屢被異族入侵,甚至是被異族亡國,這便是忘戰之後果。而‘好戰必亡’同樣亦是正確的,歷史上比較典型的便是‘隋朝’,不顧民力,大肆征戰,最終因君主的好大喜功而難逃覆滅。
‘忘戰必危’與‘好戰必亡’看似矛盾,實際上並無矛盾之處。一個民族不能忘記戰爭,也不能沒有戰爭能力。只看如何進行這些戰爭,打有準備的戰爭便是正確的,打無準備的戰爭便是錯誤的。戰爭還必須考慮民力多寡,有多大的力量打多大的戰爭才是正確的,好大喜功的戰爭便是錯誤的。
‘忘戰必危’與‘好戰必亡’皆無決對的道理,盲目的逃避戰爭只會造成軍事實力倒退,並且將被異族認為是怯弱的表現,將遭致更大規模的入侵戰爭。盲目的好戰亦是錯誤的,這種戰爭儘管是發生在敵境,對本國破壞力較小,然而不顧民力的戰爭必然引發一系列的內部動亂,歷朝歷代好戰而亡的朝代皆是亡於內亂。
然而有些時候,我們亦別無選擇。便如壬子年中俄戰爭與甲寅年中日戰爭,當時中國並無強大民力可用,然而這兩次戰爭卻是絕對不容退縮的反侵略戰爭,沒有足夠的民力亦須敢於亮劍。在這兩場戰爭中,我們能盡力去做的,便是做好足夠的戰爭準備。
如果真要分出一個對錯,那麼我個人傾向於‘忘戰必危’,縱觀歷朝好戰之王朝,其覆亡之後依舊是漢人之江山,暴秦覆滅,兩漢四百年而不滅。隋雖好戰,盛唐取而代之。而軍事技術退化,戰爭能力低下,往往意味著大漢民族所建立的國家徹底滅亡。如兩宋、明王朝覆亡後,隨之而來的則是空前的民族災難……”
江渝的這篇文章刊登出去後,輿論再次一邊倒,因為江渝這篇文章寫出了‘忘戰必危’與‘好戰必亡’之間的關係與道理。
而江渝最後卻偏向於‘好戰派’,認為一個國家必然不能夠忘記戰爭,忘記戰爭的後果將是無比恐怖的。
而好戰雖會亡國,但卻也伴隨著浴火重生般的強盛。
江渝可不想看到中國變得像美國那樣,搞什麼‘孤立主義’,發動戰爭竟然需要用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的代價去換取。
那樣太麻煩了。
所以江渝必須站出來引導輿論,將那些腦殘的反戰派人士壓制下去。
正所謂天下歸一才不會亂,因此中華民國只能存在一種戰爭觀念,不管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戰爭爆發時內部都不會亂。不過江渝此時走的‘好戰’路線,在這個時代並沒有錯。
說白了,在這個世界的民族叢林,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學會戰爭,並牢記戰爭。
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多,世界是越來越擁擠的,如果不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苦難。
在此時的世界,只要有一個世界霸主誕生,其他國家都不免遭到奴役,不願意被奴役的也將被‘封鎖’。
只有戰爭加資本才能造就世界霸主,光靠資本是玩不出世界霸主的。西方人的資本之所以能夠發展,還不是靠到處侵略、掠奪。
江渝都表態了,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