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戶又說,玉米咋收,他並不懂,一切都聽連守信和連蔓兒的吩咐。

沈六送來了壯勞力,連蔓兒也沒打算客氣,她將所有的人分作四組,第一組的人負責劈玉米。這些人每個人手裡拿一個麻袋,順著壟溝走,一個人負責兩條壟,將每棵玉米上的玉米棒子劈下來,裝進袋子裡。

等袋子裡的玉米裝的拿不動了,他們再將裡面的玉米都集中倒在一處,交給下一組人處理。

第二組人不用隨著壟走,他們負責處理第一組人劈下來的玉米棒子。也就是將玉米外皮都扒掉,只留下光玉米棒子。然後,將這些光玉米棒子簡單的分類,也就是將品相好的玉米棒子,和那些品相不好,比如說玉米粒沒有長滿,或者玉米棒子偏小的分開,然後裝袋,交給第三組人。

第三組人就負責趕著大車,將裝好袋的光玉米棒子,運到連家的打穀場上去。

還有第四組人,他們負責檢查並收割劈光了玉米棒子的玉米秸稈。

因為勞力多,分工協作又十分合理,所以玉米收割的速度非常快。

連蔓兒就跟著第一批運送玉米的車往自家的打穀場上來,這一車上,除了玉米棒子,另外還裝了兩捆玉米秸稈。

到了打穀場上,連蔓兒攔住連守信,沒讓他先卸玉米,而是將兩捆玉米秸稈卸了下來。這玉米秸稈是剛才在地裡,挑的最粗壯結實的,將葉子都爽乾淨了,是剩下光桿。

“爹,咱得找兩條粗麻繩。”連蔓兒就對連守通道。

“蔓兒,你這是打算幹啥。”連守信就問。

“爹,這玉米棒子都是溼的,咱得晾乾它不是。就這麼隨便往地下一攤,又佔地方,晾的又慢。咱用這玉米秸稈圍個玉米柵子出來,晾的就快了。”連蔓兒就道。

這是她前世看人晾曬玉米採用的方法。

“是這個理。”連守信是個老莊稼把式,一通百通,聽連蔓兒這麼一說,他就明白了過來。

很快,連守信就找了兩條粗麻繩來,和張慶年、張留年三個人一起,用麻繩將一根根玉米秸稈編起來。就像用高粱秸稈編制防雨的簾子一樣,只是最後,要將兩頭牢固地連線在一起,形成一個筒形,立起來,就是一個玉米柵子。

然後將玉米棒子倒進柵子裡,注意堆放均勻,免得柵子歪倒。這樣晾曬的玉米棒子,和空氣接觸的面積更大,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晾乾。

品相好的玉米和品相差一些的玉米,也被分開來晾曬。

連蔓兒心裡有她的打算,她家這些玉米,肯定是要賣的。品相好的,可以作玉米種,品相差一些的,她就沒打算賣,而是打算留著自家吃。

立到第三個玉米柵子的時候,錦陽縣和遼東府的人也到了。其中連蔓兒認識的有上次來的那位李大人,還有錦陽縣的知縣。

這些人觀摩了收玉米的過程,還有小吏拿著紙筆飛快地記錄著什麼。

大約二十畝地的玉米,只一個上午,就都收割完了,張千戶還帶著人將連蔓兒家的高粱和糜子,都幫著收割了大半。

看著打穀場上排列的整整齊齊的玉米柵子、高粱垛、糜子垛、玉米秸稈、高粱秸稈和糜子秸稈跺,連蔓兒不由得感嘆,真是人多力量大。

張氏和連枝兒早一步從地裡回來,吳玉貴給家裡捎了信,王氏帶著吳家玉也來幫忙做飯。

都是壯勞力,乾的又是體力活,晌午飯,連蔓兒家準備的非常豐盛、實惠。他們一共準備了四桌的飯菜,每一桌上都準備了大盆的小雞燉蘑菇、粉條、豆腐燉鯉魚、燒鵝、醬肘子。另外還準備了五個炒菜和四個冷盤。主食安排的是白米飯和白麵的饅頭。

晌午收工,請張千戶來吃飯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問題。

“軍令如山,六爺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