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好了,剪輯是有風險了,出了錯別全賴我!”剪輯師表示說道。

“恩,我知道,盡最大努力剪好!”王啟年說道。

現在的剪輯,還是一門傳統的手藝。剪輯師和導演按照自己的觀感,將一些累贅的鏡頭和畫面給剪掉,讓電影劇情和鏡頭更加精簡、更好看!

但現在用膠片剪輯,出了差錯,就沒有後悔藥可吃了。這個年代,一些商業大片,為了避免剪輯出問題。膠片事先被複制了很多份,某一個膠片剪錯了,可以再還一個複製,重新剪輯。

而王啟年由於資金有限,僅做了一份備份。所以,更難以承受剪輯出差錯的代價!

所以,隨著剪輯的進度!

每剪到關鍵的時刻,王啟年和杜傑頭上都捏了一把冷汗,生怕剪輯師把鏡頭給剪壞了。

一開始的剪輯,是大刀闊斧的剪!

到了後來,就越來越精細!

越到後面,越是關鍵……

這個過程,王啟年聯想到了昂貴的玉石、翡翠的雕塑,很多天價的玉器和翡翠,讓那些技藝精湛的師傅進行加工。

加工的好,可以錦上添花,讓其價值在原料的基礎上有著更高的增幅。但假若是稍微出現了操作失誤,往往可能讓一塊天價的玉石翡翠,大幅度的貶值。

剪輯也是這種精細操作的手藝,剪輯師對鏡頭的剪輯,已經不僅僅是精確到秒,而是“幀”。

人們在電視上、電腦上、電影院看到的電影、動漫,肉眼看起來畫面是動態的,但其實每一秒的鏡頭,都是由一幀幀的靜態畫面組成。

一般的電影和電視劇,每秒一般是24幀畫面。幀數越高,電影越清晰,越不容易被觀眾覺得是一幅幅的畫。一些高畫質的電影,可能採取48幀,甚至是60幀的畫面。

而一些動畫片,比tv動漫,一般是採用12幀的方式,來偷工減料。12幀這個辦法,是日本動漫界當年的創舉,已經很省錢了。幀數再少,觀眾就越發感覺到,這是一幅幅的畫,而不是動畫了。

國內的動漫行業,有的為了節約成本,更偷工減料的把動漫的幀數搞的低於12幀,每秒僅五、六幀這種挑戰觀眾下限的事情,也能做的出來。

當然了,這些都扯遠了。

總之,王啟年參與剪輯過程,情緒一直在不斷的變化。經常因為某一段鏡頭剪的好,讓鏡頭觀賞性大增而振奮。

也有時候,剪輯師的失誤,讓他覺得差點接受不了。

當然了,剪輯師經驗老道的好處在於,即使有時候剪錯了,他也會按照經驗想辦法彌補,有時候,甚至錯有錯著,改過來的鏡頭看起來更有藝術感。

經過兩週的剪輯工作,電影的剪輯工作是做出來了!

而與剪輯師張師傅的合作過程中,王啟年感覺到張師傅的理論水平,是不如學校的教授的,但他的手藝,真是絕活!

“張大爺,我服了你,你是大爺,你是老師,我要拜你做師傅!”王啟年深刻的認識的剪輯師的力量,有點不要臉的拜師。

杜傑學攝影的,學點剪輯也不是壞事,頓時,也做出拜師。

剪輯師張大爺雖然有點得意,但也卻故作淡定說:“剪輯不是那麼好學的!另外,別以為拜師,今後找我剪片子就能優惠,那是沒門的!”

“師傅,您收下咱,只會有孝敬,哪會要您吃虧呢?”王啟年這完全是不要臉的節奏。拜師的目的,其實不單純。

這麼牛逼的剪輯師,若是拜師了,將來不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能獲得師傅長期的技術支援?

第五十六章 配音和看片

剪輯工作彎沉,電影的後期配音工作,也需要重新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