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麼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後,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就是孝要傳達的一個意思。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邊是個“孝”,右邊是個“反文”,中國傳統的講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麼?從孝開始。以孝為根本,透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同時,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樹立了對傳統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親的名字、爺爺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現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麼?

傳統的啟蒙讀物強調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規》當然不會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則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組,以父母開始的句子啟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四次重複“父母”兩個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釋:父母在叫你的時候,你要趕緊答應,不可遲緩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馬上去做,不要懶惰拖沓;父母在教訓你的時候,在教育你的時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聽;父母在責備你的時候(這個“父母責”在古文裡面,還有揍的意思,不僅是說你兩句,還可能要揍你一頓),你也要順從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是所有人的生命當中都會出現的事情,《弟子規》的要求看起來很簡單,一點都不高,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百善孝為先,所以《弟子規》要求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二十四個字看起來簡單,但是我們做到了嗎?

《弟子規》的要求,大部分我們也沒做到,所以我們不要把它簡單地當成學習和背誦的過程,而應當成反思和自我檢討的過程。你要讀一段《弟子規》,檢討一下:我做到了嗎?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入則孝之一(2)

父母叫你的時候,你忙著自己的事情。我們小時候比較簡單了,看看小人書,打打彈子。現在的孩子不一樣,打電腦遊戲,而且還戴個耳機,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還會不耐煩。我小時候就有過不耐煩:你煩不煩啊,叫兩聲好了,你叫三聲。今天的孩子,有時候父母一看,戴一個耳機,也不聽,過去拍兩下:你煩不煩,我這一關遊戲沒過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這種情況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們去做些事情。我們從小也都經歷了。拿我個人來講,有些事情我很願意去,比如媽媽叫我:孩子,你去買個冰棒。我很高興,一面買一面我吃回來了,回來時,就冰棒的棍在我那兒。媽媽說:孩子,你去買瓶芝麻醬。這我也願意,因為可以吃一點。媽媽說:孩子,你去買點糖果。那我更高興,藏兩顆在口袋裡。但是如果媽媽叫我:兒子,去給我打瓶醬油。我就會說有事。為什麼?我不能喝醬油。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育、教訓我們的時候,有幾個心裡沒有牴觸情緒的?一般都認為:我自己的事,爸媽管那麼多幹嗎?你煩不煩啊?時代不同了,你們過時了。經常有這個心態。我從小就經常這麼做,跟我爸爸頂牛,跟我媽媽頂牛,現在不頂了,但是現在爸爸媽媽也沒有力氣來教訓我了。到這個時候你會很後悔:你小時候跟父母頂牛,到今天你不想頂了,突然發現父母老了,連教訓你的力氣都沒有了。像“父母責”,古時候,責比教要重,責往往是責備、責打。我們小時候挨幾下打,挨父母說幾句重話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誰還敢打?所以我們可以想想,這四個“父母”句,我們都做到沒有?我們如何來感恩?如何來報恩?“恩重如山”四個字,普天下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