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進入自己的軍隊為自己賣命,因為從五代十國開始,軍隊的戰鬥就是為了生存和賞賜,不僅僅宋王朝如此,党項人也是,吐蕃人也是,遼人也是,軍隊沒有國家意識,沒有榮譽意識,為了錢,為了糧,為了賞賜,為了老婆孩子,五代十國的軍隊迷茫一直延續到如今,還是沒有解決。
他們開始思考為何而戰,但是還沒有找到答案,只能歸咎於自己為了自己而戰,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少數有堅定意識的人們堅持自己的民族血脈和民族信仰,甘願赴死,還是有相當一批人只為自己考慮,認為在什麼地方出人頭地都是一樣,不能在大宋出人頭地,就去西夏,不能在西夏生存,就來大宋,漸漸的,這種意識成為了一種潛意識。
為自己而戰,為自己而活,不為別人,不為國家。
所以,宋軍可以接受西夏人進入自己的軍隊,再反過來去殺西夏人,西夏人也可以接受宋人進入自己的朝廷做官,出謀劃策對付宋人。
林沖就非常信任自己麾下那一千多外族蕃兵,他說這一千多蕃兵是整個馬隊裡面戰鬥力最強的,自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不是後天才學騎馬的漢族人可以相比的,你看他們的腿,都是向外翻的,那是自小就在馬背上成長的印記,他們可以在馬上生活,甚至在馬上吃喝拉撒睡,而我們不能,我們雖然可以堅持在馬上作戰一段時間,可是論馬術,我們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他們跟隨我出生入死,最艱難的時候,三百騎兵毀糧倉的任務中,就有兩百西夏和吐蕃的蕃兵,他們為我帶路,為我殺敵,護著我殺出重圍,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連官家都認同這些人的存在,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他們?
嶽翻看著那些來自西夏的和來自吐蕃的蕃兵們,他們似乎也用很友好的笑容看著嶽翻,嶽翻沒有表露出對他們的惡意,他們也就以善意對待嶽翻,嶽翻開始確信,他們並不在意民族而更在意人,身為遼國皇族的耶律楚材可以為鐵木真賣命,或許就是這種原因。
如果是這樣,我所一直堅持的華夷之防,或許可以做一些改變——我絕不接受漢奸,但是我卻很歡迎夏奸、吐蕃奸、遼奸、金奸、乃至於蒙古奸!他們來到我的手下,會享受到很高的待遇,然後,為我出謀劃策,收拾他們本族人!
嶽翻在這場戰爭裡面的所見所聞,對他今後的成長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這場戰爭不僅僅是讓岳飛張憲晁蓋劉唐他們成長,更讓嶽翻成長,嶽翻發現他原先所認同的一些東西在大宋朝並沒有市場,而他所不認同的卻大行其道,而且很有用,既如此,為什麼還要堅持那些?起步階段,迎合是第一要務。
大戰毫無疑問的開始了,嶽翻也有幸見到了真正的戰陣指揮,之前,他一直都在出謀劃策,指定任務,卻沒有參與具體指揮,戰場上的指揮,嶽翻也只有以雪球消滅強盜的那一次經驗,但是那甚至不能算作是戰爭經驗,只能算是小打小鬧,真正的萬人戰陣,平原野戰,除了壯觀和血腥,就沒有其他詞語可以形容。
九十九 魯達做出了一個瘋狂的決定
這場戰鬥的臨陣總指揮是喜歡讀兵書的張叔夜,張英和張叔夜一開始都希望可以有嶽翻來進行實際指揮,不過嶽翻突然間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大的信心去指揮七萬人和賊軍死戰,他還是喜歡幕後操作,而不是站在陽光之下,沐浴在光輝之中,那不太符合他的人物設定,他自己這樣認為。
他把實際指揮權交給了張叔夜,張英自己認為自己不足以指揮一支七萬人的軍隊和敵人死拼,之前他都是把實際指揮權交給可靠的人,最早是岳飛,這次是嶽翻,可是嶽翻拒絕接掌臨陣指揮權,這讓他有些失望,譚稹自己表示自己才經歷了大敗,指揮軍隊略微不妥,於是指揮權就落到了張叔夜手中。
張叔夜說他曾經指揮過不少次的剿匪戰役,但是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