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使命。他們為此煥發出百折不撓和勇於獻身的奮鬥精神。為了最終達到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的目的,他們主張把抵制外國侵略與向西方學習結合起來。湖南人最早提出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又最早提出學習西方的政教制度。郭嵩燾與曾紀澤是這方面的先行者。
湖湘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
湖南新政運動可以看作是中國政治制度改革的最早嘗試。在學習、宣傳和實施西方民主共和制度時,湖南人中出現了楊毓麟、陳天華、章士釗等—大批宣傳家,也出現了為實現民主共和而浴血奮戰的實幹家,如黃興、宋教仁等。袁世凱復闢帝制,湖南人蔡鍔奮起捍衛共和成果,護國討袁。當民主共和後來被軍閥政客偷樑換柱變成一塊空招牌時,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湖南志士又乘時而起,效法俄國的革命者,把反帝愛國與共產主義運動結合起來。毛澤東、蔡和森等人探索湖南新文化運動的方向,毛澤東等人後來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展現了博採眾長、廣為交融的開放精神和獨立奮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經世濟用、愛國主義和湖湘文化的開拓創新與兼收幷蓄的傳統,使湖湘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長久地驅策湖南人成為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湖湘文化也可以稱為一種勵志文化、成材文化。湖南一地人才輩出,正是因為湖南人時刻在經受勵志文化和成材文化的薰陶,以至於終身都懷抱著成材的夢想。
細論湖湘文化的精神,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勵志和促人成材的明顯特徵。
敢為天下先,是湖湘文化的精神之一。用俗話說,就是具有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膽量。湖南人在這方面表現的事例,實在多不勝數。
長沙人楊毓麟在1903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新湖南》的文章,列舉大量事實說明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他說,道州人周敦頤稱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而衡陽人王夫之創立了一種將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相結合的哲學體系,魏源第一個睜眼看世界,提倡向西方學習。楊毓麟說,“我湖南有特別獨立之根性”,“其岸異之處,頗能自振於他省之外”。他指出了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奮鬥精神和創新精神。在楊毓麟那篇文章發表十七年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熱血青年,做了一件敢為天下先的事情。他們組織民眾,發起驅逐殘酷統治湖南的北洋軍閥張敬堯的運動,並設想在湖南建立一個擺脫一切外來反動勢力干涉的世外桃源——“湖南共和國”。
為了支援這一運動,安徽人陳獨秀於1920年1月5日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也就是本書刊於卷首的那篇《歡迎湖南人的精神》。陳獨秀把“湖南人的精神”概括為奮鬥精神和創新精神。毛澤東在驅張運動勝利之後接著開展的湖南自治運動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湖南人之精神,造一種湖南文明於湖南領域以內”。這就說明,毛澤東自覺地繼承湖湘文化中敢為天下先的奮鬥精神和創新精神,成為湖南最傑出的人才。
同治九年,曾國藩在處理天津教案時目睹法國公使仗勢欺人,心裡萌發了一個想法。第二年,他與門生李鴻章一道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建議選擇聰明的幼童,送到外國的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各科目,計劃他們在十多年後學成回國,掌握了西方人所擅長的技術,再教會其他中國人,然後中國就可以漸圖自強。毫無疑問,他們為拯救落後的中國開出了一劑有效的藥方。
湖南人郭嵩燾,在中國近代第一個提出向西方國家學習民主政治制度。他是我國駐英國的第一任公使,在國外看到了先進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