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人在與自然和社會的徵逐中養成的品質。
。 想看書來
在文明中張揚野性(4)
第四,傲岸,不拘細行瑣德。這是被人譏笑為蠻夷的尊嚴反彈,也是貶官文化所獨有的氣節。
第五,剛健,勇於任事,銳意進取,敢為天下先。這是移民文化的一個特徵。
第六,自信,天降大任,捨我其誰,當仁不讓。這是屈原精神的遺傳。
第七,好學,雖武將亦能折節讀書,求知慾旺盛。這是受到耕讀文化和功名意識的影響。
第八,任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疾惡如仇,鋤強扶弱。這是移民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是蠻性中固有的豪氣和血性。
第九,特立獨行,不盲從,不迷信權威,具有獨立自由的思想和堅強不屈的志節,喜歡別出心裁,標新立異。這主要是貶官文化打下的烙印。不合統治者胃口的文人騷客,大都具有不羈的思想和不屈的志節,把他們的觀點和主張以及狂放的精神帶到了湖南。
第十,不怕死,不要命。用湖南話說,就是:“老子不信邪,要死卵朝天,不死變神仙。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其中既有屈原投江以死明志的情結,也有貶官文化移民文化蘊涵的反抗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北方產順民,南方產刁民。
為什麼南方產刁民?因為中國曆朝歷代,政治中心多在北方。而南方人多被視為“化外之民”。南方人本來就生活在偏見之中,逆反心理頗重。何況天高皇帝遠,但凡有鞭長莫及的時候,南方人就會蠢蠢欲動,反抗殘暴的專制統治。
歷朝的專制統治者們,對湖南的刁民非常頭疼。開啟湖南各地的地方誌,觸目皆是起義、暴動、戰爭,從鐘相、楊么起義到乾嘉苗民暴動,從湖廣士兵抗倭到湘西延綿半個世紀的匪禍,一片揭竿而起、血染刀刃的喊殺之聲。太平天國是廣東人和廣西人發起的運動,湖南也有不少人加入。曾國藩湘軍鎮壓太平軍,有時就是湖南人之間的廝殺。到了湖南人興起維新運動繼而致力於推翻帝制的時候,湖南一地更是烽火四起,幫會組織反清復明,革命黨人響應武昌首義,在北伐中又成為全國的農運中心。在抗日戰爭中,湖南成為與日軍拉鋸搏鬥的戰場。直到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湖南,這塊紅色的熱土才安靜下來。
湖湘文化懷抱著野性與文明,就是因為湖南人的精神包含著以上羅列的十大特質。這些特質既可以令人感到野性的熾熱、自然、張揚、酣暢和放肆,又令人感受到進步、開化、包容和陽光。湖南人的質樸激情、強悍粗獷,是一種強大的原始生命力量,湖南人的開放務實、兼收幷蓄和熱愛真理,又是在思想和文明指引下的執著追求。
湖南人的精神是運動著的、不定型的、與時俱進的,隨時準備著更新與豐富,使湖南人像一團海綿,貪婪地吸收著人類文明的成果。
湖南人的精神,不會停留在一種秩序和平衡。湖南人從原始的衝動中獲得提升的動力,向更高的文明攀登。沈從文說湖南人是鄉下人,他說出了湖南人精神中原始的一面,但他自己非常看重名士風度,在大城市上流社交圈中如魚得水,說明湖南人渴望站在文明的巔峰上。
在現代文明使人類的體質與精神變得脆弱而不堪一擊的時候,原始的野性顯得彌足珍貴。湖南人似乎是懂得這一點的,在幾百萬年的進化中,他們沒有剔除骨子裡殘存的那點野性,而是炫耀著可以追溯到幾百萬年前的蠻性,把生命的原始特質看得那麼高貴,那麼稀罕。他們心裡永遠珍藏著一幅高更風格的圖畫,那是不著人文痕跡的大自然,是急流險灘的江水,是呼嘯猿啼的山林,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大湖,是白雲翻滾猶如萬馬奔騰的蒼天。
耕讀文化的烏托邦,是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