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學校興起了外語教學。

與此同時,湖南開始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大規模的留學風潮。數以千計的湖南青年東渡日本,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元勳集團由此誕生。

到辛亥革命時期,湖南已經成為中國內地西化程度最強的省份之一,教育質量聞名全國。在一代名師楊昌濟和長沙教育大王徐特立的倡導下,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學生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成立了新民學會,這個學會是五四運動的中堅組織之一。

1920年,湖南文化書社開業,大量新思想湧入湖南。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主幹,在新教育、新思想的薰陶下,開始凝聚。

湖南人才終於邁入了鼎盛時代。

湖南人才的鼎盛,在新時期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條件下,繼續延續下來。湖南作為人才搖籃,繼續在為國家培育有用之材。湖南人要為湖南的振興造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造橋。湖南人為此感到榮幸。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湖南是培育各種人才的搖籃(4)

在今天的經濟建設中,湖南人願意鞠躬盡瘁,做中華民族的馬前卒!

人才是湖南的第一品牌(1)

人才是湖南最大的品牌,也是湖南的核心競爭力。樹立強烈的人才品牌意識,能使湖南人認識自身價值,構建做人的尊嚴,懂得如何揚長避短,找到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這種品牌意識,也是湖南人自立於中華民族之林的本錢。

湖南在近代湧現的人才,曾在清朝末年用武力暫時保住了搖搖欲墜的腐朽皇朝,在戊戌變法中為了喚醒國民而付出了頭顱,接著在辛亥革命中與孫中山合作推翻了帝制,捍衛了共和,在北伐中打敗了軍閥,在抗日戰爭中英勇地抗擊侵華日軍,透過解放戰爭帶領全國人民建立了人民共和國。要幹出這樣驚天動地的事業,他們不可能窩在湖南一地。他們的主體是一批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和革命家,直接作用於歷史程序和社會發展,對國家對民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湖南人在其他領域沒有建樹或建樹很少。其他領域的湖南人才,也是十分繁盛,只是在影響上無法與上述人才相比而已。

在和平建設的年代,缺乏軍事家、戰略家和革命家產生的土壤,湖南的人才繼續在其他的領域湧現。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湖南院士共有一百零四名,其中湘籍院士八十二名,其中長沙籍和曾在長沙就學的有五十二名,在長沙工作的院士目前還有二十二名。改革開放以來,文學湘軍、出版湘軍、電視湘軍、體育湘軍相繼崛起,正是人才噴湧的標誌。文學界出了古華、韓少功、何立偉、唐浩明、王躍文等一批奇才,出版界出了鍾書河、朱正等一批著名的學者,廣播電視界走出了一條星光大道,體育界在奧運會上為中國贏得了許多金牌。

這些領域裡的湖南人,服務於湖南的文化出版廣播電視體育事業,同時也在向外省流動,為外省的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例如海南省的文聯主席是韓少功,作協主席則是湖南籍的女作家蔣子丹。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的文人墨客,海南省不乏本土優秀的文學藝術家,湖南

人若非有真才實學,怎能坐上外省文聯和作協主席的位子上?

再如筆者比較熟悉的出版界,廣東省至少有兩家出版社的社長是湖南人。湖南人肖建國先生現任花城出版社社長,另一位湖南人毛士屏任廣東經濟出版社社長,他是毛澤東五服之內的親戚。另有兩位湖南人劉美賢先生和曾大力先生,分別在廣州出版社和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任總編輯。還有不少湖南人,如李一安先生和丁放鳴女士等,服務於廣東的各家出版社,包括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和珠海出版社。年屆

七旬的湖南籍編審、著名圖書策劃家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