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如不實行嚴禁,將出現海疆失守、財富耗竭的危局。

時隔六年,魏源因販鹽賺了錢,移居揚州。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侵略中國。魏源毅然投身民族自衛戰爭。10月份,他聽說英國炮兵上尉安突德在浙江定海附近測繪地圖時被抓獲,立即趕到寧波審訊戰俘。他根據口供,參考書籍,在第二年寫成了《英吉利小記》,介紹英國各方面概況,以及英國侵略中國的意圖。他提醒人們重視研究英國國情和軍情,認真對待侵略者。

首倡師法西方,探索藍色文明(2)

後來,他獲悉清軍在廣東前線戰敗,非常憤怒,寫詩斥責朝中大臣昏庸無能,畏敵如虎,開門揖盜,屈膝求和。他謳歌三元里民眾英勇抗敵的壯舉:“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

這一年,魏源投靠欽差大臣裕謙,參與籌劃浙江前線的抗英戰爭。他去定海前線檢視防務,提出誘敵深入內河加以圍殲的方針。他的建議未被採納,加上林則徐等抵抗派蒙冤受屈,使他深為不滿,憤而辭職,回到揚州家中,發奮著書,探索抗敵禦侮的良策。

1841年,魏源聽說林則徐被髮配伊犁充軍,路過鎮江,特意趕去迎接,為他送行。兩人促膝長談,議論救國大計。林則徐把他在廣州編輯的《四洲志》交給魏源,希望魏源編寫《海國圖志》,讓國人瞭解外國列強,尋求抗敵救國的良策。魏源表示決不辜負期望。

魏源無法在戰場報效國家,便專心寫作,廢寢忘食。

1842年8月,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魏源寫出了約四十萬字的《聖武記》。他在1844年和1846年作了兩次修訂,充實該書的內容。《聖武記》共分十四卷,前十卷透過宣揚清朝前期的武功,歌頌國家統一,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抗外來侵略。他在各卷末尾提出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主張。後四卷夾敘夾議,集中闡發他的軍事思想。

魏源指出,清軍必須大刀闊斧裁減冗員,改善士兵生活,提高部隊戰鬥力。他建議各省編練一支四千到六千人組成的精良部隊,作為其他軍隊的榜樣,藉以振奮軍威。他有一句名言:“冗兵明減十萬,則精兵暗增十萬。”

魏源痛恨清軍將領的腐敗,反對紈絝子弟充當統兵將領,主張從部隊中考核選拔優秀人才,擔任各級指揮官,藉以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他主張將帥要多讀兵書,指出紙上談兵也有積極的意義。

魏源提出變革部隊訓練。他說,清軍水師巡洋徒有虛名,要有水師保護海上運糧,使訓練與護航相結合,透過險風惡浪的考驗,不斷改進戰船質量,提高官兵的作戰技藝。他主張嚴格治軍,強調紀律嚴明。他批評朝廷沒有嚴懲在鴉片戰爭中不戰而逃的將領,以致兵不用命。他認為,沒有嚴明的紀律,即使堅船利炮,也無法戰勝敵人。

魏源強調要研究外國侵略軍,瞭解敵情;購買外國船炮,更新武器裝備;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力爭把敵人殲滅於內河之中。只有熟知敵人的攻城戰法,才能守住城市。要實行全民防禦,統一指揮,在城外要地分扎部隊牽制敵人,派出遊騎斷敵糧道,派出伏兵打擊正在渡河的敵人,實行堅壁清野,給敵人制造種種困難,以便持久作戰。

魏源揭露了沙俄的侵華野心,提醒國人既要重視海防建設,也要重視邊防建設。他主張允許內地居民攜帶家眷到邊疆墾荒,發展生產,構築堅固的堡壘,平時保護生產,戰時據寨禦敵。邊防和海防是否鞏固,關鍵在於用人是否得當。

1843年1月,魏源以林則徐編輯的《四洲志》為基礎,增補大量資料,完成了《海國圖志》五十卷本。該書介紹了五大洲幾十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