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可能被晉君殺掉的人,都逃離了晉國,誰還能起來把晉君趕跑呢?你還是等我考慮考慮吧。”

秦穆公這段話,充滿了大智慧。

他按下了憤青丕豹,沒有發兵去討逆——沒把握成功的事,先不忙做。至於丕豹,精神可嘉,秦穆公留他在秦國做官,封了個大夫。

此後,秦晉並未交惡,姐夫、小舅子照常聯絡。兩國還曾聯合出兵,去救過一次周王室。那是在周襄王三年,幾個戎人部落攻入了王城,把東門一把火給燒了。

周王室積弱如此,舞臺就只能讓給諸侯。秦穆公的這次勤王,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聲望。無論是周王室,還是諸侯國,都不再敢小瞧他。

甥舅兩國撕破臉皮開打

秦穆公十二年,晉國遭了殃,年成不好,民間發生大饑荒。舅子沒辦法,只好向姐夫借糧。

強鄰之災,就是我之福祉,這是一般世俗的邏輯。借還是不借,秦穆公徵求臣下的意見。

丕豹不忘復仇,提出可以趁此機會出兵,討伐晉國。他們都沒糧食吃了,哪還能拿得動長槍大戟?

但是蹇叔、百里奚不同意。兩位老臣過去在民間吃過苦,說的話很有深度。

蹇叔說:“災荒無常,誰都難免,應該借。”

百里奚補充說:“其君是惡,其民何罪?”

穆公一聽,心裡有數了,立刻命令援助晉國。大米、小米調集了數萬斛,從雍城到絳城,舟楫相接。運糧船出了渭水入黃河,出了黃河進汾水,幾十天連軸轉,其規模之大,竟被秦人命名為“泛舟之役”。

秦國的國君,在我們印象中似乎都不大仁義,事實並不完全如此。秦穆公確實就這麼仁義,大批的糧食送給鄰國救災,解救的大部分還是草民吧。等草民們緩過神來,對秦國自然有感恩之心,這就是軍力之外的影響力,也算國力之一。現在的人們比較務實,不大好理解這個。

可巧隔了一年,秦國也遭遇旱災,發生了大饑荒,而晉國卻是豐年。老天爺在壓蹺蹺板,輪流著折騰這甥舅兩國。

秦穆公按照常人邏輯,想當然地去向舅子借糧。

這事晉惠公也需要和臣下商量。近臣虢射建議說:“乘秦之大飢,可以攻打,必有收穫。”

這是晉國憤青的思路了,晉惠公想不到太遠的事,一聽就高興。不但糧食不給,還要請你們嚐嚐我長槍大戟的滋味。緊接著,他就招兵買馬,調集隊伍,準備第二年狠狠打擊飢餓的老秦人。

這個夷吾舅子欺人太甚!秦穆公獲得情報,大怒,乾脆先發制人,在秦穆公十五年九月,率領秦軍強渡黃河,殺入晉國的韓原(今山西河津東)。

那一邊,晉惠公也早就把軍隊集結好,浩浩蕩蕩地來迎戰。兩軍就在這地方展開決戰。

雙方都是劍拔弩張,就等主帥一聲令下。

春秋時打仗是真正的先禮而後兵,兩國國君要交換宣戰通知書。晉惠公在通知書上寫道:“寡人不想欺負您(畢竟看我姐姐面子),僅帶戰車600乘,但打您怕不在話下。您要是知難而退,那麼正合寡意。如果您不退,我也想退,只是將士們不讓啊!”

秦穆公被奚落,不想玩文字遊戲,回通道:“我陪您玩。您要當國君,我陪您;您要糧食,我借給您;您要開戰,我哪能溜啊?玩吧咱們!”

晉惠公並不是廢物,你想,他的親隨呂省、郤芮都是武功高手,他也錯不了。大戰一起,他挺立戰車,橫戈長嘯,衝到了前頭。秦軍也有薄弱環節,被他一衝,紛紛敗退,盔甲、旗幟散落滿地。晉惠公越戰越勇,衝到前頭去搶東西,竟然脫離了自己的隊伍,車子陷在泥濘中拖不出來了。

秦穆公遠遠望見,立刻率衛隊趕來,將晉惠公團團圍住。

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