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大唐官軍聞風喪膽。
最終的結果,可能朝廷還是要調集西北兵馬入關,由太子李豫統率,從長安東進,才有可能對范陽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除此之外,別無良策。
但孔晟已經兵進唐州,郭子儀不可能坐視不理,留在徐州按兵不動。幾乎是在孔晟出兵許州的同時,郭子儀也從徐州整軍出征,他的行軍目標是汴州。如果他的這一路能拿下汴州,才會對孔晟或者李光弼的另外兩路形成有效聲援唿應。
但拿下汴州何其艱難,史朝義在汴州陳設重兵,為的就是防範郭子儀的徐州兵馬。在史朝義的心目中,郭子儀是最值得警惕的大唐將領,只要能抗住郭子儀兵馬的進攻,洛陽就安枕無憂了。
其次是李光弼。不過,剛剛大敗李光弼,范陽軍中能瞧得上李光弼的人也不多。因此,史朝義在鄭州佈防的兵馬起碼比汴州少了一半。
至於許州方向的孔晟及所謂的山南江南聯軍,史朝義壓根就沒有太當回事。孔晟的名頭他也有所耳聞,但個人之勇勐對於兩軍對壘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大兵團的軍隊衝鋒對抗,取決於整體的戰鬥力。包括史朝義在內的范陽軍將領,幾乎沒有一個人不認為,孔晟麾下的這支烏合之眾,必將一擊必潰!
所以,史朝義在洛陽外圍的東南方向的祈水城只屯兵一萬人,卻由他麾下的勇將駱悅親自統率。有這一萬人,足以抵擋孔晟的江南山南兩軍五萬人!最不濟,即便駱悅擋不住,祈水城失陷,還有洛陽鎮守的近五萬鐵騎。
以洛陽高深堅固的城防,如果史朝義大軍固守,沒有個二十萬兵馬靠時間和空間來換取成果,幾乎不可能攻克洛陽城。當然,史朝義顯然不會固守,區區山南江南臨時拼湊之師,壓根就不值得范陽軍重視。
五萬鐵騎出城衝鋒,必將孔晟所屬兵馬碾為灰塵!(未完待續。。)
第七百二十一章 大唐戰神(2)
第七百二十一章大唐戰神(2)
郭子儀出兵之時,李光弼也率自己的八萬哀兵重整旗鼓,扛著巨大的思想壓力,由相州挺進南下。
朝廷上下對於他兵敗的各種爭議,以及圍繞著這場兵敗的各種喧囂,李光比心知肚明。他知道皇帝之所以暫時沒有追究他兵敗的責任,主要還是因為戰時不能輕易換主將。可這不代表皇帝不會秋後算賬。所以,對於李光弼來說,這一次是隻能勝不能敗了。若是再敗一下,他必然將死無葬身之地,而且還要遺臭萬年背上千古罵名。
自打他起兵勤王平叛之後,前番的慘敗當屬首次。儘管他之前戰功顯赫,但因為一場大敗而導致大量損兵折將,所有的英名和功績都在瞬間化為了泡影。
李光弼心裡有苦說不出,說不盡的悲憤。如果不是朝廷那些權貴攛掇,如果不是皇帝太過心急,再三下詔催促他進攻范陽軍,也不至於讓唐軍限於史思明的圈套之中,從而一敗再敗、直線潰敗數百里。
俗話說哀兵必勝但對於李光弼的這支剛剛經過大敗的兵馬來說,哀固然是哀了,但士氣卻很低迷。本來按照常規,需要長期的整頓和修整才能漸漸撫平因為大敗而導致的心理陰影,可是朝廷沒有給李光弼時間,李光弼自己也清楚得很,若是讓范陽軍佔據了整個河南,大唐社稷可以說是真的面臨根基動搖了。
范陽軍可以河南范陽為根據地,輻射長安、江南和劍南,若是長安再丟了,大唐朝廷的顏面必將蕩然無存,而大唐皇室在天下臣民心目中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也必將受到最大的質疑,百分百喪失民心!
因此,皇帝就是將李光弼和郭子儀包括孔晟的江南山南兩軍全部填坑,統統葬送在河南戰場上,也絕對不能讓范陽軍威脅長安。
李光弼只能頂著壓力前行,至少要透過一場大捷來挽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