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電影中,《香港是個荷里活》是香港電影,內地媒體自然而然就把關注點放在周訊身上。周訊原本就是人氣偶像,這次入圍的又是主競賽單元,媒體們紛紛炒作她這次有望封后,搞的小周同學不勝其煩。

別說本屆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的影片有二十部之多,本身機率就很小。而且在白人主導的世界裡,對於有色人種的歧視永遠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在目前的社會大環境下都隱藏在冠冕堂皇之下,除非你演的特別出色,要不然很難獲得這種代表個人榮譽的獎項。

就這點而言,小周同學還是很清醒的,頻頻回應,此次並不奢望獲得影后殊榮。

《海鮮》據說是沒有許可證的黑戶,官面上的報道都刻意迴避了這部電影。而張揚的《昨天》因為是講述的是曾經的一位大明星染上度癮,然後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成功戒度的故事,同樣很具有爭議。

於是乎沒啥敏感爭議的《第三個人》便脫穎而出,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有關部門有意無意的授意,鼓勵《第三個人》這種“正常”的電影去參加海外影展,總之李唐這段時間接到了不少有逼格有影響力的媒體的採訪邀約。

為了宣傳電影,李唐當然是樂此不疲,不過開銷也蠻大。

“這次給了多少?”

送走孟記者一行之後,李唐回頭問了一下曾佳。

“孟記兩千,攝影記者一千。”曾佳道。

名義上是媒體主動邀請採訪,但作為李唐不能不懂事,車馬費是必須要給的,這是行業內的潛規則。說好說壞全憑記者一支筆,更何況還是為了電影宣傳,更不可能小氣。

別看這每次都是幾千幾千的,次數多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且又是還要安排飯局啥的,這段時間又是了十來萬出去。

《第三個人》在國內上映,除了前期的這種宣傳費用,因為奈安的公司目前還不具備電影發行的資質,只能委託上影廠發行。其中的發行費又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上車後,一臉疲憊的李唐算來算去,難免怨氣滿滿。他倒不是不捨得花錢,而是事情實在太過繁瑣了。偏偏程爾那傢伙是個社恐,窩在上影廠裡不露頭,所有的事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也就是曾佳能幹,要不然他或許真的撂挑子不幹了。

“佳佳,這段時間你辛苦了。回頭到威尼斯好好休息一下,散散心。”

“沒事,哥,我不累。”

曾佳從副駕駛座上回頭笑了笑道。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從稱呼上就能看出一斑。比如李唐從一開始稱呼曾佳為“曾小姐”到“曾佳”再到現在的“佳佳”,一方面是對她工作能力的認可,而另一方面也說明兩人的私人關係也在進一步走近。

同樣曾佳對他的稱呼也在一點點的改變,從一開始的李先生到李哥,再到現在省卻“李”字直接叫哥,同樣也是如此。

不過她對李唐的後半句話只是聽過算過。去威尼斯真能好好休息,玩玩嘛?作為一個追求事業的人來說,她肯定不會這麼想,去海外參加影展,跟在奈安身邊學習,結交人脈,都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

威尼斯,對於李唐來說並不陌生。前世他來這邊旅遊過兩次,當然不是電影節期間,因為戛納的經歷告訴他,往往一年一度的電影節對於一個旅遊城市來說,無疑是個割韭菜的最好時機。以往五十、一百歐元的房費起碼要翻三四倍。

由於京城到威尼斯並沒有直飛航班,一行人需要先飛到羅馬然後再轉機飛到威尼斯的馬可波羅機場,這一圈折騰下來,足足花費了近二十個小時,到達威尼斯已是八月二十八日凌晨。

“安姐,受累了。”

奈安提前一週就已經來到了歐洲,一方面是代表樓燁跟法國的片商洽談新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