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治神”的重要性。
其實,這五種方法不僅針對針灸醫師,對其他醫師甚至非醫師同樣適用。特別是急症醫師在搶救病人時做到緊急而又從容鎮定很重要。
那麼具體應該如何“治神”呢?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摶(tuán)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這裡的摶精神就是治神。大意是說,我們效法天地之德,就會使自己的陽氣穩固,外邪難以侵害,內心就會安祥、寧靜而靈明(神明),清楚事物的規律和運轉情況。譬如我們在診療患者時懷著一顆慈悲救人的心,自然不會浮躁。
與“治神”相反的是亂神(神明之亂)。《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大意是說,自己的內務(衣服、被褥)不整潔,好說惡語,言行不分親疏,這是神明之亂。這雖然說的是病人的情況,但是細一分析,對於正常人似乎也適用。一個注重“治神”的人,就應該注意自己內務的整潔,衣服自然得體,起床要及時疊被子,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威儀)。其次注意言行要自制,要根據場合和與對方的親疏程度而決定自己的行為,不要使用惡語。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大意是說, 陰陽之理是天地之大道,萬物運轉的綱紀,事物變化的緣由,生滅變遷的根本,也是神明所依賴的府庫。所以,要想“治神”,就要清楚陰陽之理,保持“陰平陽秘”的中道心行。
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了幾種守神的方法,即真人的“獨立守神”,至人的“積精全神”和聖人的“精神不散”。所謂“獨立守神”,就是心胸與天地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所謂“積精全神”,就是自身道德主動與天地之德相合,“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所謂“精神不散”,就是主動避免自身道德與天地之德相違背,“無恚嗔之心……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
總之,守神的方法就是心態定於一正德中。只有這樣,行為處事才能從容而安祥。
2006年10月19日於北京 。。
11·一氣
中醫文化隨筆11·一氣
中醫認為宇宙是由“氣”這種物質組成的,宇宙充滿了“氣”,“氣”也構成了萬物,這就是萬物“一氣”之說。
《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繁)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大意是說,“氣”的執行過程中,開始有生化的功能,散而聚合成有形的物質,分佈可以養育萬物,終止則發生質的改變,這就是萬物“一氣”一體。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從“氣”這個角度來看,天地萬物是“一氣”整體的。《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2、天地人三才也是“一氣”整體相通的。《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3、人與萬物也是“一氣”整體相通的。金·劉完素《素問病機玄病式·藥略》:“凡物雖與人異;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氣以生。”
4、人的身體也是“一氣”相通的。《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
5、中醫甚至認為人的情緒(心理狀態)、病理狀態也是一氣的表現。《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也……”
6、無形的事物和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