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是政府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商品和貨幣,並且有強有力的管理手段。由於沒有這兩方面的條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使得評定物價的權力掌握在貴族官僚手裡,反而給了他們利用職權投機倒把、貪汙勒索、搜刮百姓的機會,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性經營。反倒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由國營對鹽鐵等實行統管統制,早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實施自然不會有好結果,而由國家控制名山大澤,實際只是給主管官員增加了財源。總之,國家沒有增加收人,百姓卻加重了負擔,正當的商人和手工業主也受到打擊。
第四,改革幣制。
王莽對貨幣的改革,開始時只是為了復古,模仿周朝的子母錢。以後又不顧五銖錢從武帝時開始已經生產了二百八十億萬的現實,盲目推行花色繁多卻沒有信用的各種新貨幣,如
金貨一種、銀貨兩種、龜貨四種、貝貨五種、泉貨六種、布貨十種,共貨幣六類二十八種。由於種類錯雜,名目紛繁,民間都搞不清,所以人們仍舊用漢朝的五銖錢。受到百姓抵制後,王莽企圖透過嚴刑峻法強制推行、規定攜帶使用五銖錢的人與反對井田制同樣處罰,流放邊疆。為了限制盜鑄,他規定“一家鑄錢,五家連坐,沒人為奴婢”,以至沒為官奴婢的人“以十萬數”。
為了提高他頒佈的“布錢”的地位,王莽規定官民出入都得帶上,否則,就是有合法的證明,旅館也不接待食宿,關門和渡口可以加以拘留。連公卿出入宮門時,也必須出示所帶布錢。一種貨幣變成了通行證後,流通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幣制改革前後有四次之多,錢越改越小,無形之中又颳了老百姓的一筆錢。
總之,這些改革,聽起來都是好事情。可是沒有一件不是辦得挺糟糕的。這種復古改制,不但受到農民反對,許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援他。三年以後,王莽又下了命令,王田、奴婢又可以買賣了。
就在王莽的改革遇到了困境之時,邊陲也起了戰禍。
由於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制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
王莽做了皇帝后,覺得少數民族的首領也稱王,是不符合大一統的傳統的,於是,他派人出使匈奴,收回漢朝原來給的印璽,換給新朝的印章,又將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將“單于”改為“善於”、“服於”,匈奴單于改名為“降奴服於”。匈奴單于怒不受封,他也知道“璽”是皇帝專用物,而“章”則是臣子用的。於是,單于想要回印璽,但被使者弄碎,單于盛怒之下派兵攻打雲中郡,殺死雁門郡、朔方郡都尉。這些無端的挑釁使一度平靜的邊塞又引起了戰火。王莽召募天下囚徒、丁男、兵卒三十萬人,分十二路攻擊匈奴。這些烏合之眾毫無戰鬥力,打仗不行,騷擾百姓卻很在行。
公元19年,王莽又一次大舉集重兵於邊境。但可笑的是兩次發兵,都停留在邊境上不出擊。其實王莽是想借此將內地的窮人,送到邊境上戰死或餓死,以使國家顯得很富裕,成就他一代堯舜的美名。
王莽又貶西域諸國王為侯,多次無故侵侮諸國。並下令斷絕西域諸國與內地的交通。公元十二年,王莽徵高句麗兵擊匈奴,高句麗侯率眾逃遁。王莽誘殺高句麗侯,又改高句麗為下句驪,引起高句麗、夫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