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從這件事受到了啟發,明白了一個道理,對左右的人說:“我一生不知打了多少仗,用過多少弓,可還不能識別真正的好弓;天下的事情這麼多,哪能什麼都懂,都辨別得出對和不對呢?”
從此,他規定京城裡五品(官員的等級,共分九品)以上的官員,輪流在宮中值夜班,白天晚上他都要親自召見他們,問老百姓的疾苦和地方上發生的事,有處理錯誤的就立即下令糾正。
由於唐朝建立不久,事情特別多,大臣們上的奏摺也就很多,唐太宗把這些奏摺都貼在牆壁上。有個大臣不太理解,問他:“您把奏摺貼起來做什麼呢?”唐太宗說:“奏摺太多,我怕忘了,就貼在牆上,進進出出都能看得見,這樣才不會誤事。”
唐太宗還在自己臥室的屏風上,貼了許許多多紙條,上面寫著全國地方官員的姓名。有位大臣對他說:“地方官員都寫進了花名冊,您幹嗎還要把他們的姓名貼起來?”
唐太宗說:“地方官員是直接管理百姓的,關係重大。他們做了好事或壞事,我都隨時記在他們的名下。這樣,誰該提拔,誰該降職或罷免,我就有了根據,不會弄錯了。”
正因為唐太宗辦事一點不馬虎,所以當時絕大多數官員都比較廉潔,辦事認真。據說,當時許多地方,有人在路上丟了東西沒人撿走,夜間不關門也沒人偷東西。古人叫作“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就是歷史上最讚揚的清平景象。
有一次,太宗閒暇與近臣私下議論山東人與關中人的性格特點,言談中流露出認可山東人而菲視關中人。朝臣張行成叩拜奏說:“天子以四海為家,看待人不應當有東西地域差異的偏見,不然恐怕會給人以心胸狹隘的印象”。
太宗有所感悟,認為這個話很對。太宗由此而想:自己在盡力做到公正,還是難免有時偏頗。太宗讚賞張行成的言論,從此每有重大的政事,常常讓他參與議政。
當然,唐太宗善於納諫並不意味著他一味聽從所有人的主張和建議,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是擇善而納之,則不善而棄之。
627年,民間有一個人上書諫言,請求太宗清除朝中奸佞之臣。太宗認為這事情關係重大,就立刻召見這個人。太宗問:“你認為朝中誰是奸佞之臣?”這人回答說:“我居住在民間草澤,不能具體確認某人是佞臣。我想請陛下與群臣座談,可以假裝發怒,來試探他們。據理力爭的人,是忠臣;害怕而奉承的人,就是佞臣”。太宗說:“君王好比水的源頭,臣子就是水流。汙濁了源頭要使水流清澈,是不可能的。君王自己做假,怎麼能使臣下正直!我公正至誠治天下,感到前世帝王好以詭詐的權術對待臣下,常以為是羞恥的”。太宗隨說:你的辦法雖然不錯,但我不會採納你這樣的建議。那人,只好悻悻而去。
“知人善任、肯於納諫”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為給歷代帝王樹立了一個好的典範。
泱泱大風——貞觀之治
唐太宗當了二十三年皇帝,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功。唐朝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許多外國人都來到唐朝,學習我國先進的文化。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後來的人就把唐太宗時期繁榮昌盛的局面叫“貞觀之治”。
貞觀初年的形勢,對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來說是不令人樂觀的。當時,統一戰爭剛結束不久,社會矛盾還沒有完全緩和,民心還不十分安定,而且全國各地的自然災害也不斷髮生,社會經濟仍然凋敝不堪。如何治理這個國家,成為他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而他當時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穩定局勢,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領導集團。唐太宗採取了寬大安撫和任用東宮屬僚的政策,緩和了政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在穩定局勢的同時,李世民又著手整頓父親在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