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一個馬背上建立起來的帝國,在一般人眼裡充滿野蠻殺戮的帝國,他的君王竟有如此賢明的一面,竟對科學技術如此著迷和認可。正因為有了忽必烈不拘一格的賞識,郭守敬跳過了許多條條框框,被很快任用,先是提舉諸路河渠,四年後,他有了副河渠使的官職。

1264年,元將首都定在大都,即今天的北京。此時在忽必烈周圍,已形成一個以劉秉忠和郭守敬為代表的技術智囊班子。同年,郭守敬隨有舉薦之恩的張文謙到了今天的寧夏、甘肅和內蒙古一帶,主要的一項工作仍然是治水。此時的郭守敬基本都是常年奔波野外。

第二年回到都城,他被任命為都水少監,開始參與設計北京城最初的水利工程。然而1274年,他的老師劉秉忠死了。忽必烈命郭守敬和王恂接手劉秉忠開始的天文曆法修改工作,參與這項工作的還有張文謙、張易和許衡。

星空與大地,有多少秘密在等待人探索發現呢?“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從47歲到49歲,是一個人創造力最活躍最旺盛的時期嗎?這一時期,郭守敬直接領導了著名的授時歷的制訂工作,同時,他開始創造性地製作出簡儀、高表等一系列天文儀器。帶著製作完成的儀器上了朝,郭守敬在忽必烈面前指陳歷制,從早朝到太陽下山,看得入迷的忽必烈都沒有覺出疲倦。

得到最高領導者的欣賞,郭守敬對工作有了進一步的打算,“設監候官14員,分道而出,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凡27所”。

1291年,郭守敬再回到水利工作上。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議在通州和大都之間開鑿運河。

此前,通州到大都,陸運官糧,趕上綿綿秋雨,牲口累死不計其數。第二年春天,工程開工了,到1293年秋天,水利工程完工,從前那種苦烈的情景再看不到了。忽必烈從上都回到大都,過積水潭的時候,見舟船遮蔽了水面,大喜,於是把這段工程命名為通惠河。

“郭守敬主持北京水政時期,奠定了今天北京水利的格局”。這是今天的人們對郭守敬當年工作成果的中肯評價。而我們還知道,對當時首都的水利規劃,郭守敬還有更大的設想,他設想引到更多的水,能使舟船環城往來。但這個設想他沒有實現。

是“神風”還是“豆腐渣”戰艦救了日本?

忽必烈也是中國歷史上向外出兵擴張的皇帝。他兩次出兵攻打日本,並出兵侵入安南、占城、爪哇、緬甸等國。直至元成宗即位,下詔罷徵南之役始結束,並由此轉入商業、文化交往。

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洪茶丘和范文虎為徵東行省右丞,李庭為左丞,率領一支由90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東征日本,元軍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很多輝煌戰果。後又因天氣惡劣被迫撤退,最終遭遇“神風”全軍覆沒。

井上靖這樣記載:蒙古於“公元1274年10月初,佔領了對馬、壹岐兩島,繼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軍處於不利,不得不暫時退卻到大宰府附近。元軍雖然趕走了日軍,但不在陸地宿營,夜間仍回船艦。當元軍回到船艦後,恰遇當夜有暴風雨,元艦沉沒兩百餘隻,所餘元軍撤退,日本才免於難。”

颱風乍起之時,當時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日本史書則稱之為“文水之役”。

第二天一大早,日軍在大宰府水城列陣,但不見元軍進攻,派出偵察人員始知博多海面已無元軍船隻,元軍撤退了。

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殺使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