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作品散發著一種純正的倫勃朗的風格。

“如果要是沒有見過無數次的真跡,我一定會把這幅作品當成是倫勃朗的作品,而且是巔峰之作”其中一位名字叫漢克的鑑定專家坐在升降梯上升上降下的看了一個半小時,對著旁邊的同事維爾說道。

維爾聽了也點了點頭:“仿作的水準的確相當高,如果不是畫布還有顏料的區別,我也辨不出來!”。

旁邊的鄒鶴鳴聽了就有點兒納悶了,現在你說辨別不出來,怎麼一看精掃東西的時候,都猜出來哪幅是真跡了呢。就這個問題對著幾個英國人問了起來。

維爾聽了用帶著英國腔的口音說道:“我們看在太多了,說老實話,如果這幅作品要是和瑞典博物館的真跡一同出現,我決大多數可能是認為這一幅是真跡,那一幅是仿作!”。

看著鄒鶴鳴還是有點兒不明白,站在旁邊的另一位鑑定專家麥克說道:“我們都看過那幅作品太多了,那幅作品上有些微小的區域性上筆觸看起來有點兒不夠倫勃朗的水準,而這些失水準的地方在這幅仿作上完全看不出來,整幅作品都保持了極高的水準”。

聽了人家這麼一點,鄒鶴鳴明白了:原來是畫的太好了。以前的油畫的創作是個需要時間的過程,有的作品兩三個月,都算是快的了。正常的多是半年一年的,甚至是幾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在不麼漫長的時間裡,創作的藝術家難免會在有的時候失這麼一下水準。或許是受到外界的影響,又或許是藝術家本身的思緒的波動。所以在歐美評價一個藝術家成就的時候,不看整個你畫了多少作品,而是看你的代表作,以代表作來判斷一位藝術家的地位。

幾位英國人在紐約一呆就是兩三天的時候,幾人完全撲在了方逸的這幅仿作上,看完了以後也給予了很不錯的評價。

鄒鶴鳴本來想借著鬧點兒事情的,現在這個計劃破產了。心裡不由的嘆了一口氣,給方逸撥了一個電話過去,那意思想著再等一等,等著自己想出個好的方法讓方逸少受一點兒指責。

方逸聽了鄒鶴鳴的話,直接一句交給你辦了,就掛掉了電話。在方逸看來自己的補齊的就行了。至於什麼時候對公眾展出,這幾天安生日子過的舒服了,又覺得這事兒並不是太重要。

正當鄒鶴鳴絞盡腦汁想著計策的時候,就聽到自己的秘書走了進來,張口就說一位收藏人打了電話過來,說要看看這幅作品。

聽到了這個人的名字,鄒鶴鳴先是一驚:他怎麼知道我這裡有這幅作品?然後就是一喜。因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羅納德?勞德!美國著名的藝術品收藏人,這個人最著名的一作事情就是在不久之前以1。35億美元收購了克林姆特的《阿黛爾?布洛赫?鮑爾I》。

鄒鶴鳴從手中接過了秘書交過來的電話號碼,立刻就撥通了電話,然後與這位大亨約定了時間。

放下了電話,鄒鶴鳴的心情就稍微的輕鬆了一下,在內心中很是希望這位大亨把方逸的這幅作品帶回去,如果交易成功了,那麼就算是公共展出的時候,評論家們嘲笑這幅作品對著方逸去的也會少一些,這些人怕是嘲笑這位大亨要更猛烈。

一邊能收錢順帶著還能轉移一下火力,鄒鶴鳴自然是開足了馬力準備促成這一單子生意。首先就讓秘書收集了一下這位豪客的資料,看看這人喜好什麼,以便於自己更好的抓住機會把作品推出去。

見面看畫的過程超乎鄒鶴鳴所想的順利,看了幾分鐘之後,這位勞德先生的臉上就露出了有興趣的樣子,轉頭對著鄒鶴鳴問道:“這幅作品售價多少?”。

“三百七十萬美元?”鄒鶴鳴張口就給出了一個報價。

“三百七十萬?這個價格有點兒高了,二百五十萬。這只是一幅仿作而以,不應該有這麼高的價”勞德對著鄒鶴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