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頗有幾分消瘦。如果只是李亨死了也就算了,偏偏張良娣為了挽救李亨的命,把廣平王和建寧王都一塊坑死了,他如今就算在宗室當中燒冷灶,卻也已經晚了。而且,杜士儀丟擲橄欖枝的同時,甚至表示要用自己的兄長,他不得不端正一下態度。

從前杜士儀只是封疆大吏,可現在卻是一言一行便可令大唐風雲變色的權臣了!

所以,他見四周圍眾人無一吭聲,突然低聲說道:“依我看,此事還是快刀斬亂麻,立刻以矯詔之罪將這幾個去過益昌郡的人處死。另外,為了避免長安軍民因此誹謗君父,不若復王忠嗣官職,令其節度河西,抵禦吐蕃!安思順曾為王忠嗣麾下大將,料想舊日上司重新復職,也就不用擔心高達夫制不住他了。”

儘管大多數人都知道,給王忠嗣送去鴆酒的事絕不可能是楊國忠矯詔,一定是天子因為安祿山那一句擁戴太子的口號,而真的產生如此心意,可現如今李隆基的昏君名聲已經都快鐵板釘釘了,再多上這麼一件事情,只會更加麻煩。所以,即便為王忠嗣鳴不平的人,也覺得與其鬧騰出來審訊不休,還不如快刀斬亂麻讓王忠嗣復職,如此則再無需擔心河隴那邊吐蕃是否會趁虛而入。

於是,在裴寬點頭贊同之後,政事堂中清一色全都是附和的聲音。可直到眾人散去,這麼一件事的餘音依舊未平。三省六部各寺監無不用著數以千計的流外吏員,訊息在這些人當中的流動速度是最快的。就在這一天太陽落山,城門閉鎖宵禁之前,如此訊息就如同龍捲風一般席捲了長安城一百多個裡坊,甚至連坊間小民都知道,王忠嗣被賜鴆酒之事。天子對此裝聾作啞,朝中那些大人們則打算息事寧人,殺了執行者,然後讓王忠嗣復職。

天底下還有沒有天理!

第1168章 河洛攻略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這是信佛的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又或者是,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潼關東面的高牆上,杜士儀和郭子儀僕固懷恩並肩俯瞰河洛大地,彷彿是閒聊一般,說出了這麼一番話。一左一右的兩位大將全都不僅僅是擅長打仗的大老粗,即便僕固懷恩這個鐵勒人也心思敏捷,再加上長安的信使來得很快,兩人當然知道杜士儀說的是王忠嗣之事。對於這位從開元中後期開始崛起,聲名蓋過信安王李禕和張守珪,受到軍中無數將士尊崇的一代名將,兩人即便未曾與其共事過,但全都是服氣的。

僕固懷恩便嗤笑道:“什麼天理,長安城中只知道金口玉言,哪裡有什麼天理?如果不是這次安祿山叛亂,單憑賜鴆一事,只怕民間頂多是因此嘆息痛心,官場上還會是一片沉默,陛下照舊是安坐金殿,渾然不在意。”

杜士儀對僕固懷恩的反應深以為然。

歷史上,王忠嗣就是被逼死得太早了,肅宗李亨即位後,甚至都不曾想到給這位一代名將追封!唐代宗即位後雖說追贈了王忠嗣一個兵部尚書,可需得知道,潼關大敗後又投降了安祿山,甚至還給郭子儀李光弼寫過勸降信的哥舒翰,反而被追贈為三公之一的太尉!至於僕固懷恩,一樣是結局悽慘,轉戰北方戰功無數,卻因為得罪了宦官而被逼得不能不反,甚至一條道走到黑引回紇入寇。至於郭子儀,幾度掌兵又幾度被解兵權,如果不是深悉如何自汙自保,韜光養晦,又哪裡會留下所謂郭汾陽善始善終的佳話?可郭子儀就真的甘之如飴?

此時此刻,郭子儀沉默片刻方才開口說道:“不管如何,王大帥若能夠重回河西,吐蕃再不敢越雷池一步,我等不用再擔心腹背受敵了!”

既然郭子儀主動把話題拐回了河洛戰局,杜士儀也沒有繼續揪著王忠嗣的話題繼續死纏爛打下去。

當杜士儀說到哥舒翰於崤山隘道大敗之後,並不熟悉河洛的僕固懷恩便緊緊皺起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