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高估了美軍在中國戰場的損耗,沒有想到工業化的美國這麼快就能把B24送到英倫三島來。

**

“估計B17也快了。”林有德在參謀部看著牆上的西線防空網示意圖,“我們西線雷達群才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必須要加快工程進度了,讓工人們全力以赴。用於高空攔截的新型機也應該儘快裝備部隊,我們如果想要繼續戰鬥下去,就必須保證德國的工業產能不被戰略轟炸削弱,這是事關生死存亡的大事。”

在另一個時空,戰史學家對戰略轟炸的效果其實一直都有爭議,相當大一部分戰史學家認為美國和英國為了宣傳效果,誇大了戰略轟炸的意義,他們拿出了很多資料來支援自己的論點。不過林有德在研究了雙方的說法之後,發現戰略轟炸雖然對德國工業能力的整體破壞可能並不算大,讓人覺得“不值得付出那麼大的損失”,但戰略轟炸確實影響了某些關鍵環節的生產。

就結論而言,戰略轟炸確實加速了另一個時空的戰爭的完結。

“未來一年甚至數年內,國土防空將成為重中之重,”林有德一邊回憶另一個時空的事情,一邊繼續說道,“西線的所有工作都應該圍繞這個進行,美國人的工業產能比我們強太多,因此我們必須要打出足夠大的交換比,一比一或者二比一這樣的交換隻會讓我們輸掉戰爭,我們需要更多更大的交換比。現在也許能夠靠飛行員的素質差距打出比較亮的比值,但隨著戰爭的進行,敵人計程車兵也會積累經驗,從菜鳥變成老兵。所以我們必須依靠兵器來提高交換比。”

林有德說著用手重重的拍著牆壁上的地圖:“地面雷達引導空中戰機佔據有利的位置迎敵,就是目前我們手中最大的優勢,我們要把這種優勢發揮到極致。”

經過林有德十年的經營,德軍現在的通聯能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空軍也是如此,在東線德國空軍的地面引導人員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引導大機群空戰的經驗。這些有經驗的引導人員中半數以上被抽調到了西線,剩下的人則輪流前往雷達操作員速成學校擔任教官。

除了雷達,目前西線防空的另一大保障就是海雌狐了,三個大隊的海雌狐被部署在西線第二道防禦線上,用來攔截衝過了第一道防線的敵軍飛機。之所以這樣佈置是因為海雌狐不管補充還是維護都比一般的飛機要耗時耗力,屬於需要謹慎使用的力量。

林有德打算靠著現在這些部署,外加已經開始小批次加入現役的TA152戰鬥機,一直支撐到量產噴氣機的完成。

林有德概念中的量產噴氣機可不是梅262這種缺陷頗多的東西,而是米格15比斯,就算無法達到米格15的效能,也最起碼得有TA183或者米格9那樣的實戰效能才算成功。

林有德的噴氣發動機完成度比另一個時空的德國要高,畢竟林有德的科研團隊包含了世界各國的專家,雖然英國專家因為德國和英國開戰所以研發熱情降低了許多,各種磨洋工什麼的,但他們帶來的技術已經被德國的技術人員吸收得差不多了。

空氣動力實驗室報告說他們在43年之前估計可以完成足以支撐起林有德提出了“第一代實用噴氣戰鬥機”的技術指標的發動機,而德國的航空專家們根據林有德的指示製作的後掠翼氣動模型也在風洞試驗中了。

如果順利的話,43年新一代噴氣動力機的原型機就能試飛,那將會是提前了6年誕生的米格15比斯——世界第一代噴氣機雙雄之一。

當然這個時空米格15不可能叫米格15了,林有德決定叫它VF…1,V是勝利的意思,勝利戰士…1。

但在新型機開發完成前,德國空軍必須用TA152和BF109的各種改進型頂住即將到來的茫茫多的空中堡壘和蘭開斯特——好吧,這個時空英國比上個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