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阿三的得寸進尺和狂妄自大失去了耐心,在邊境開始了反擊作戰,中印戰爭爆發了。

第二百七十八章 六二年,多事之秋

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戰爭,就當時看,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幾十年之後,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

戰爭的程序證明了在“精神原子彈”武裝下的解放軍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始終被動員在顛峰狀態的高昂士氣使他們能創造按常規思維不可想象的奇蹟。但戰爭的結果同樣令人大吃一驚,因為中國作出了一個令全世界驚歎的“仁義”之舉,在當代國際關係中幾乎稱得上獨一無二的大手筆,將九萬二千平方公里的領土再次送到了印度阿三的手裡。

不可思議,難以置信,難道我已經不是地球人了?黃曆目瞪口呆,九萬二千平方公里啊,看著是一個數字,可換算起來嚇死人。——相當於一個江蘇省,一個浙江省;相當於三個臺灣,六個北京;相當於一個匈牙利,兩個丹麥,三個比利時;相當於六個科威特;相當於十個英阿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相當於二十個日俄吵得不可開交的北方四島;這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一國被另一國強行侵佔的最大一片土地,可成為一個紀錄留存於世。

什麼叫領土和主權,為了哪怕一寸土地,一片時隱時現的礁石,都可以讓兩個國家打得頭破血流,屍橫遍野的爭端,就這麼被那位“胸懷寬廣”的毛先生揮手放棄了。

為什麼?這一定有什麼道理,黃曆冥思苦想,不得要領,看來自己實用主義的頭腦確實不夠寬廣,想不透這匪夷所思的結果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目的。

那麼,當時中國領導人是怎樣想的呢?這就要從當時的意識形態出發,並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加以判斷。當時中國正力圖扮演第三世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陣營的領袖。印度當時正是那個陣營的重要成員,“教訓一下不礙大事,打成不共戴天的仇敵,對毛zd的全球戰略和盟主地位就會大有影響。所以,教訓完了要立刻適可而止,再給幾根胡蘿蔔,只是這胡蘿蔔太大了一點。

可惜呀,送了這麼大根胡蘿蔔,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印度阿三又重新佔領了這片土地,越佔便宜還越賣乖。而這邊卻是一點動作也沒有,就是消極防禦。等到印度移民在那裡長起一代新人的時間,那裡也就成了他們的家園。時間是合法性的最好來源,強權成為公理往往都是在時間的幫助之下。

中國在一九六二年使用了強權,卻放棄了時間,得了暴力之名,卻沒有得到了公理。等到後人想收回來並且有能力打了,可機會也已經被白白錯過了。咬牙切齒也好,扼腕嘆息也罷,當一切都成為既成事實的時候,什麼都晚了。

但黃曆已經來不及作過多的感慨和疑惑,一場幾乎將世界推到了熱核戰爭的危機——古巴導彈危機已經爆發了,六二年哪,還真是個多事之秋!

赫魯曉夫雖然提出了“三和一少”的路線,緩和與西方的緊張局勢,但從實質上講,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其改變對策並不是為了退卻,而是採取的新的進攻手法。處在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上,赫魯曉夫同肯尼迪一樣,也必然要受到國內強硬路線派的影響,這些強硬派認為,要想從對方得到你所需要的東西,唯一的辦法就是硬索強奪,咒罵恐嚇。

為此,赫魯曉夫在六零年的聯合國大會上已經作了一次令人難忘的表演。他在辯論中情緒失控,竟不顧禮儀,脫下皮鞋猛敲桌子,同西班牙代表大吵起來,導致聯合國警衛人員干預。他的舉動使聯合國大會為之譁然,主持大會的一位愛爾蘭人為了恢復秩序,把木槌都敲斷了。但混亂使那位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