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於這些東西到底去了哪裡?只有楊猛和復興團的十幾個締造者知道了。
大部分糧食都被藏了起來,糧食才是亂世最硬通的貨幣,這些才是復興團的底蘊,只要有了糧食,那十幾個復興團的締造者。只要隨便巴巴幾句,就有數不盡的饑民,加入復興團的行列。
而金銀都透過山路到了藏邊,十幾個締造者的話頭也出奇的一致,購買先進的武器,至於花了多少錢,武器到底現金還是不先進,就不是底層軍官能夠觸及的問題了。
以掠奪為生的復興團,帶來的根本不是復興,而是在各地不斷上演的大屠殺。完不成任務,無論是糧食還是軍餉。都會大幅度的削減,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為了那區區幾兩的軍餉,復興團計程車兵們,也在做著昧良心的事情。
殺良冒功,可不是大清的專利,歷史一樣悠久的印度,也有這方面的經驗,大戶終究是少數,復興團的許多糧食,都是平民百姓的存糧,想要得到老百姓手裡的存糧,買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搶,才能讓復興團的每支隊伍,都完成上面壓下來的任務。
饑荒,若是有些存糧,許多人是可以挺過去的,可一粒糧食也沒有,想要在饑荒之中活下去,印度的老百姓,也有幾種選擇,一是投奔復興團、二是投奔地主軍團、三是投奔英屬印度軍團、四是自組反抗勢力。
前三者,對士兵都是有要求的,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復興團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逼著大多數的印度百姓,成為反抗組織的暴民。
一無所有的百姓們,為了填飽肚子,什麼事兒做不出來?活人都能煮著吃了,就別說殺人劫掠了。
青壯,大部分都被三大勢力給擄走了,可三大勢力之間也是有區別的,英吉利不敢養太多的印度青壯,而地主軍團,說白了就是私人武裝,伙食和餉錢,那是相當有限的,而憑著打家劫舍起家的復興團,就在三者之中,佔了絕對的優勢。
加入復興團,只要你完成每個月的任務,要錢有錢要肉有肉,復興團畸形的發展模式,讓整個印度,在短短四個多月之中,就完全陷入了戰亂。
沒了青壯,或是青壯數量很少的印度百姓們,為了活下去,可是不分你我的,復興團的補給他們敢搶,地主貴族他們也敢殺,而英吉利人盤踞的大城邦,餓極了的百姓,赤手空拳就敢往上撲。
這些能走出來的,還算是比較幸運的人,絕大部分的老弱,都餓死在了尋找飽腹之物的路上。
現在的印度可以說是四大勢力的天下,英吉利、王公貴族、復興團還有就是那些暴民聚集的抵抗組織。
這四大勢力之間的戰鬥,雖說傷亡不計其數,但死人最多的,還是一個個無糧的村寨,戰亂加饑荒,六七天的時間找不到糧食,除了死就只能是被人吃了。
教派的約束力也走到了末路,印度的兩大教派,雖說對思想的束縛很嚴重,可在飢餓面前,那些所謂的教義屁都不是。
戰爭的規模越打越大,餓死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地主軍團的實力不斷在擴張,暴民反抗組織,獲得糧食和財物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生存資源決定了敵對關係,復興團也漸漸的成了三大勢力,共同的敵人。
對於敵人復興團的手段是極為殘酷的,無論是暴民也好,地主軍團也罷,只要戰敗被俘,結果只有死路一條,對於英吉利人,復興團一樣也是好感缺缺,遇上了就殺,僅此而已。
席捲印度全境的大暴亂,誰都是彼此的敵人,只要你手裡有糧食和財物,那就是目標。
英吉利人,最先打了退堂鼓,實力最弱的暴民,也不是現在的英屬印度軍團,可以對抗的,一旦大規模作戰,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暴民,不用打,單單那聲勢,就會讓新兵潰散,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