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把筆墨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愁”,自然是痛苦的,那還是把它忘卻吧!“擬把疏狂圖一醉”,寫他的打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了“春愁”的深沉,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澆愁。詞人說得很清楚,目的是“圖一醉”,目的是醉了之後什麼都不知道了,目的是暫時忘記這份春愁。為了追求這“一醉”,他才準備“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但結果卻不如人意,“強樂還無味”,他並沒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歡樂而“無味”,更說明“春愁”的纏mian執著。
高順沒有這樣。高順既沒有打算忘卻春愁,也沒有對自己的春愁遮遮掩掩。真的,估計高順真的以為他對自己的感情,依然還是屬下對主公的感情。也只有那樣,高順才會堂堂正正,無怨無悔,幾十年如一日,不,幾個月如一日地,佇立城頭眺望遠山。
詞中的這一部分,在啟承轉合當中,屬於轉。即一種轉折。傳統的文學觀認為,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方為上品。說一個人好,就得先說壞,然後一轉,壞原來是假相,那人是真好。說悲,得先喜,然後把喜拿掉,以襯托其悲。這種先捧上天再摔下地、先打入十八層地獄再撈上來的寫法,一貫為文人所稱道。因此,柳永的這部分買醉忘愁的描寫,很可能出於虛構。做出虛構的判斷,是因為田潤認為,只有高順這樣的堅持,才真正稱得上無怨無悔。圖醉忘愁,還差點。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昇華。直到最後,柳永才表露這種“春愁”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下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心甘情願為“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永不後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語破的:詞人的所謂“春愁”,其實是“相思”二字。
這首詞妙在緊扣“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裡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訊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掉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迴百折,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詞在相思感情達到****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感人入心。
高順沒有相思的自覺,但有了相思的行為。這種由外入內,而且還沒有真正進入“內”的感情得有多深沉啊。
……
田潤不敢再看高順,直起腰來,向王越說:“你把他揹回去吧。”
田潤表現得挺正常,就像鐵石心腸一樣,無動於衷。在王越揹負高順的時候,田潤還搭了把手。心中無愧天地寬,事無不可對人言。整個人坦坦蕩蕩的。
當王越背好高順之後,田潤卻往旁邊一讓,讓王越先走。王越就先走了。
就在讓王越先走的那一剎那,田潤眼睛一晃,遠處黑乎乎的西山跳入了眼簾。此時正入暮時分。太陽落山已經有一陣時候了。附近景物能夠看清,遠了就不行了。西山的輪廓,田潤一點也分辨不出。田潤想,就算我分辨得出那山的輪廓,又怎麼能記得住?而高順,他,肯定記住了。不僅西山的輪廓,估計連一草一木都已經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裡了。他哪裡是在望西山,他望的是我呀!田潤的心裡一酸,眼淚立即就要奪眶而出。田潤害怕王越看見,忙憋了一口氣,屏住呼吸。待王越走過了,才讓淚水流了下來。
田潤心裡罵道:臭高順死高順,你他孃的也太感人了吧!倘若老孃沒有王越,說不定就要從了你這個老衲了。
……
一路上,王越和田潤都沒有說話。慢慢地,田潤也恢復了過來。臉上的淚痕也擦乾了。
到了關羽的宅院,高順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