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頂峰,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臺巖這兩個景點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峰,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澱,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蛻仙岩”。《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蛻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說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蛻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說。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蹟;李光縉、何喬遠、姜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峰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群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徵,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峰,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南臺巖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蔥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泓一大師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石塔建築材料取材於馳名的泉州白花崗岩,經過精雕細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閩南地方仿木石構的建築特色,塔內頂部為蜘蛛結網的藻井仿木斗拱結構,層層疊起,以增大塔內的空間效果;正面壁上,鑲嵌的輝綠岩雕刻";弘一律師遺像";,系豐子愷先生悲泓一大師舍利塔
切時所作的“淚墨畫”。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弘一大師舍利塔左側摩崖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千古江山留勝蹟,一林風月伴高僧”的石刻。右側為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廣淨法師舍利塔。由於弘一大師在美術、金石、書法、音樂、佛學等方面的高深造詣,因此與太虛、印光並稱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傳在泉州的墨寶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後遺墨。亦名遵巖、星臺巖。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週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讀書,後登進士,為“嘉靖八才子”之。相傳俞大猷少時也常在此練武。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百丈坪坦平寬廣,臨風遠眺,近山遠水,無限空闊。晉水、洛江匯注東海,如雙龍入海,氣勢非凡,每每紅日東昇,霞光萬丈,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明《閩書》載:遵巖,在左巖峰頂偏東,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週數百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