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儘可以向當地有錢人告貸,何必一定要賤價預賣新絲、新谷,農人之愚真是愚不可及。然而細加研究,農民卻不愚,或許還可以說他很智。因為鄉間有錢的人幾乎非土即劣,至少也可以說土劣佔多數,向他們借款,不僅要逼著吃高利貸之苦,而且借款之前要送禮,要殷勤招待,借款之後不能按期付還本利,又要受罵受氣,或甚至要捱打。所以他們不如忍痛賤價預賣新絲、新谷,還來得乾脆些。若是有了合作社,他們無路就會變成有路,無錢也會變成有錢,既不會賤價預賣新絲、新谷,也不會逼著咬緊牙關,去吃高利貸的痛苦。”

對於要從事工業活動的人,他認為合作社同樣是有好處的:

“同樣的道理,要從事紡紗織布、洗毛製革、磨麥煉油、興辦電力,開發礦產等等工業的人,依然可以組織合作社向公家貸款。這樣一來,工業資本的問題,獲得相當解決,工業生產,也可以如雨後春筍一樣發展起來,本省經濟建設又算成功了一部分。”

由於“認定發展合作事業是本省經濟建設的前奏”,因此祖父主政西康之後,於1938年成立了西康省農村合作委員會,1940年經擴大和充實,改成西康省合作事業管理處。他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期設想,全省的合作事業要沿著兩條路線去走:“一條路是在農業方面,儘量去發展鄉鎮保合作社,務期達到‘一保一社,一戶一社員’;一條路是在工業方面,儘量去發展各業生產合作,務期達到工業生產之繁榮。”

所謂“發展鄉鎮保合作社”,就是要在鄉鎮及之下發展不同層次的合作社;所謂“一保一社”,按今日的層級建制來說,類似於每個行政村建一個合作社。

當然,祖父所極力鼓吹的那種不改變土地和工業資本的私有產權、以信用為基礎合作社,雖然和新中國建立後的初期在某些地方出現的合作社有相似之處,但和後來搞的在土地公有基礎上直接組織農民生產的“合作化”和“公社化”卻有很大區別。不過,他既有農村合作社的思想基礎,又懂得共產黨有關公有制的理論和實踐,要理解上個世紀50年代的“公社化運動”,應該並不困難。

行筆至此,順便插進一段合作社之外的話題。前面說到,祖父在考慮西康經濟建設中的資金缺乏問題的解決路徑時,除了提出發展合作事業之外,還提出另一路子,即“歡迎外資”。對此他是這樣說的:

“這個歡迎外資的辦法,並不新奇,大多數國家,都是曾採用過的。以美國為例,它今日雖然是富甲全球,然而它的過去還是窮得要命。它在開始建設的時候,也和本省一樣的苦於缺乏資本。它窮則變,變則通,它卻於此時想出了一個歡迎外資的辦法,於是外國資本源源而來,它的經濟建設事業,也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勃興。”

但祖父認為在當時中國主權面臨危機的國際環境下,不能像美國那樣引進外資。他事實上並不歡迎來自國外那些對中國主權有所圖謀的列強的資金。他強調:

名譽社員(3)

“必須說明的是,本省的歡迎外資,卻不是像美國的那樣歡迎外國資金,而是歡迎華僑投資,歡迎國內公私銀行或實業團體或各地富紳投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十年中,祖父看到了經濟建設的第一波浪潮。在這當中,除了有來自蘇聯的援助之外,沒有什麼其他的外資引入。那時,有不少華僑青年滿腔熱情地回祖國參加建設,但因政策原因,很少有僑資被引入進來。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以後,外資大量進入,而在這一過程中,境外僑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祖父1976年去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