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明之德,隆化贊傑,藏用顯仁。地居周、召,業冠河楚,允文允武,多才多藝。。。。。。。”表達了他們對楊廣的認同與支援。
在江南的十年裡楊廣不僅僅是尊重士人重用士人,而且他自己也作為一個江南文化的愛好者和參與者。他在江南寫過不少的詩歌都是非常有水平,有江南韻味的。雖然歷史記載他在江南寫的詩歌並不多,但是僅憑下面這首《春江花月夜》就能知道詩人楊廣在詩歌方面的造詣。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但凡讀過詩文的人,幾乎都知曉唐代詩人張若虛寫有名篇《春江花月夜》,但少有人知道楊廣在張若虛之前早就寫有《春江花月夜》,而且這首詩幾乎就是後來張若虛的簡本。如果說楊廣在江南的寫詩是某些權貴一樣是為的是提高自己的名聲或者附庸風雅,那真的就是誤會楊廣了,一首《春江花月夜》不能說明他的詩歌勢力。那就看看楊廣在江南時期的一首代表作《夏日臨江詩》: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餘興,悵望情不終。
這首寫景詩刻畫的非常逼真,場面壯美,境界雄奇,它給人展現的是一幅幅層次清晰,色彩豐富而富有動感的畫面。詞藻秀美,語言清麗,用這種語言寫景將情感注入其中,達到一種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楊廣的悵然忘歸的思想感情。這首詩對特定的時節,特定的景物,都有細膩的體察和逼真地描繪,將日落滄江,雲散遠山等博大景象和鷺飛林外,蓮開水上等細小物象組合成極富審美張力的空間意象,中間雜以詩人的悵惘之情,創造出含蓄慰藉的意境。特別是“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不僅在對仗上極為工整,而且在色調上,用紅和白兩種顏色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一種反差,增強了視覺效果,在技巧上很見功底。
歷史上,楊廣在江南呆了十年,十年中他作為詩人與江南計程車人相處的非常愉快,而江南計程車人也因為楊廣的原因慢慢融入到了大隋的統治下,南北文化的隔閡在彼此的交流與學習過程中漸漸彌合。
楊廣是一名詩人,而且他還是一名佛教信仰者。可能是因為父母對佛教的信仰,所以楊廣很小就對佛教有一定的瞭解並信仰,他甚至有一個佛家名字—阿嬤。故當他在江南面對除士人之外的另一大勢力宗教時,楊廣以一名宗教的信仰者與保護者的身份出現,從而贏得了江南絕大部分宗教人士的認同與支援。
對於中國佛教文化來說,江南更具有獨到的意味。可以說,自從佛教傳入中土之時起,中國佛教就具有深厚的江南情結。江南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之一。佛教起源於印度,但何時何地傳入中土呢?歷來有兩種說法:湯用彤先生認為,“佛教東漸首由西域之大月支、康居、安息諸國傳入,其交通多由陸路”(《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另一種說法則是江南說。梁啟超在《佛教之初輸入》一文中認為,“向來史家為漢明求法所束縛,總以佛教先盛於北,謂自康僧會入吳,乃為江南有佛教之始。但舉要言之,則佛教之來非由陸路而由海,其最初根據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佛學研究十八篇》)。他旁徵博引地證明了江南是中國佛教發源地,也正是在江南的基礎上,佛教才由南向北四處傳播開來。無論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佛教都是在江南大規模的興起的。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與統治者的支援,佛教在中國才真正走向歷史,走進政治。尤其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促使佛教在江南的全面發展與壯大,有名的梁武帝篤信佛教,自稱“三寶奴”,四次捨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錢贖回。他建立了大批寺院,親自講經說法,舉行盛大齋會。據記載當時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