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設千僧會,隆重迎謁了智覬。會上智覬為楊廣授菩薩戒,楊廣自稱“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楫遠迎,每慮緣差。值諸留難,亦即聖上心路豁然,乃披雲霧,即銷煩惱”,十分恭敬地拜智覬為師。戒畢智覬為楊廣取法名曰“總持菩薩”,意為“功德圓滿”的菩薩,楊廣則奉智覬為“智者大師”,且“奉送供給隆重轉倍於前”。這年楊廣23歲,智覬已54歲,師徒關係就此確立。

然而,除主持“受律儀法”外,智覬在江都並不參與其它佛事活動,事畢後他當即請求重返“故林”。楊廣一直堅持請他留下,智覬竟“佛衣而起”,稱“先有明約,事無兩違”。楊廣“不敢重邀,合掌尋送”,當夜,智覬即“出居城外禪眾寺”,楊廣無奈,竟致“禮望目極銜泣而返”。智覬急欲西返,表明他不願接受楊廣政治上的控制,也表現出他孤傲倔強的個性和令人驚歎的膽量。楊廣又讓柳顧言“致書請留,待來年二月,約至棲霞送別”,智覬於是在城外住了幾個月。

除了結交大師級別的佛教人物,楊廣在江都新建立了四道場弘揚佛教。所謂道場,即佛教寺廟。江都四道場則除佛教的慧日、法雲二道場外,還包括道教的玉清、金洞二玄壇,均設在江都城內總管府新官邸附近。《續高僧傳》卷一五《義解篇?論曰》:“自爰初晉邸即位,道場慧日、法雲廣陳釋侶;玉清、金洞備引李宗”。四道場廣泛收納名僧高道,“追徵四遠,有名釋李,率來府供”。僅慧日道場招致的名僧就有智脫、洪哲、法澄、道莊、法輪、智矩、吉藏、慧覺、慧越、慧乘、法安、立身、法稱等人。楊廣稱說過於城內建慧日道場,延屈龍象,意在“大弘佛事,盛轉法輪”。

玉清、金洞二玄壇招致的江南道士也不在少數,史載楊廣初鎮揚州時,即“遣王子相、柳顧言迎道士王遠知至揚州相見”。王遠知出於南朝第一高門琅琊王氏,是梁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的高門弟子,南方道教的正統傳人。《太平廣記》卷二三引《談賓錄》曰:“及隋煬帝為晉王鎮揚州,起玉清玄壇,邀遠知主之。”請王遠知來江都四道場主持玉清玄壇,對江南道教界顯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表明楊廣對道教也同樣重視。在楊廣大力扶持下,王遠知遂成為隋及唐初道教界的翹楚。楊廣還手書召隱道士徐則到揚州授道法,徐則未達而去世,為此楊廣深表遺憾,賜給徐則家“物千段”,又“遣畫工圖其貌,令柳作贊”,置於玉清玄觀。

四道場內除高僧道士外,楊廣又“盛搜異藝,海嶽搜揚”,收羅了不少藝僧。道教玉清玄壇有徐則畫像,佛教慧日寺亦有“張善果畫壁”。教界凡“一藝有稱”者,即“三徵別館”。如會稽永欣寺僧智果,工書法,風格瘦勁,造次難類。楊廣聞其名,召入四道場,並評論他和智永的書法說:智永“得王右軍肉,智果得骨”。僧法論詩文才高,楊廣“召論入道場,晨夕賞對,王有新文頌集,皆共詢謀”。楊廣還在江都組織僧人整理佛經,在慧日道場內立“寶臺經藏”,將收集到的經卷命慧覺等高僧整理,“五時妙典,大備於斯”,共得四藏,“將十萬軸”。楊廣甚至親自撰《寶臺經藏願文》。唐僧法琳記雲:“平陳之後,於揚州裝補故經,並寫新本,全六百一十二藏,二萬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萬三千五百八十卷。”楊廣的這些作為,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