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大漢的權力變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29章 大漢的權力變更
在這世間,要做成一件事,總是有萬般艱難。
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的利益不一致。
分配利益這件事,非常難。
能夠做好這件事的,都是領袖。
而且分配利益,往往不僅僅要靠人,更多的還得靠制度。
如果李衡搞點紙,搞點鹽,搞點糖,就能增加季漢的國力,這恐怕是天方夜譚。
沒有強有力的制度做保正,錢只會流向權力的口袋。
權力的大小和國力的強弱是沒有關聯的。
顯然是遠遠不夠,而且這裡面有大量的糧食消耗。
每年近兩百萬石。
“李公有何事憂愁?”
“李公所言甚是,只是我們根基尚淺。”
最後歸根結底,就是制度問題和各方協調問題。
魯芝卻說道:“用錢來籠絡地方世家,未必能成事,這些地方世家並不缺錢,他們的影響力極大,他們更在乎的是自我保護。”
到最後還是迴歸到了內部整頓上。
“若是失敗,李公則是大漢罪人!”
“益州人士內部也並非一團和氣,意見大的以譙周這些人為主,江州都督李福,諫議大夫杜瓊這些人只會旁觀。”
荊州戰線向從漢中抽糧食也是不現實的。
魯芝愣了一下,回答道:“十萬大軍,若是算上行軍和平日折損,十萬大軍每月消耗恐怕有近十萬石,若是李公要行非常之事,恐怕至少要準備百萬石的糧食。”
更可怕的是,接下來還不止一條戰線。
真的要打起來,肯定不知百萬石糧食。
“劉公打算如何提?”
李衡突然看著魯芝,問道:“若是我要組建十萬大軍,需要多少口糧?”
魯芝說道:“若是如此,恐怕益州人士對李公的意見會更大。”
“不改不行。”
這種強行抽調糧食的問題,很快會引發爭執問題。
這個邏輯就和現在曹叡在魏國“就加四斤”是一個道理。
說到底,季漢資源薄。
什麼延伸的問題呢?
假設用成都以及周邊來供給荊州戰線,季漢的世家必然會將相當一部分壓力轉移到百姓身上,百姓將會非常痛苦。
李衡說道:“所以還是得等李驤的答覆,只要李家願意接江州造紙所,就可以節省一些從京師到巴郡的物流。”
而且籌備兵力恐怕都需要一年。
“世英。”李衡嘆了口氣,“看來我們不僅要抓商貿,還得抓刑罰,否則許多事,無法完成!”
說完,李衡站起來,來回走動起來。
眾人起身道:“願追隨李公,赴湯蹈火。”
下一步要做貨幣,必須把少府的位置拿過來,調集更多資源。
從成都抽是不現實的。
成都想要供給十萬水師三四年,倒也勉強可以,可延伸的問題就會出現了。
李衡腦瓜子轉得飛快起來。
關中戰場更加重要,它是大戰略方向上的戰略緩衝。
精鹽、糖、布匹、絲綢、青花瓷?
這個衙署實在太重要了,它把新興產業全部歸納進來。
“增加大量的商貿勢在必行,但內部各方卻蠢蠢欲動,我直接向丞相闡明,若丞相信任,我等則大刀闊斧!”
它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而是牽連整個國家的政治和民生問題。
改制不是請客吃飯!
這些如果全部輸出,一年能保證一百萬石的糧食過來嗎?
問題應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