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曹叡解不開關中之局的

“而且孫吳派使者到洛陽了。”馬顒繼續說道,“見了魏主。”

李衡問道:“是不是談了紙張買賣?”

“據前線細作回應是的,這件事不是秘密,在洛陽城傳開了。”馬顒回答道,“支援的聲音很大。”

魯芝說道:“今年曹魏已經派使者去過一次建康,現在吳使又到洛陽,恐怕不僅僅是商談買紙一事。”

“當然不僅僅是商談買紙一事。”李衡說道,“我王師與魏軍在西線打了兩年多,魏國此時最害怕的就是孫權突然北上,魏國必然會許諾孫權更多利益。”

“孫權為何不趁機北上?”馬顒想不通,“如此大好機會。”

“你不懂,孫權想要的更多。”

當年夷陵之戰,孫權和劉備的關係極具惡化。

曹丕則立刻與孫權緩和關係。

曹丕為什麼不趁著孫權和劉備打,偷襲孫權?

因為曹丕想坐山觀虎鬥。

這就是三國相互掣肘的微妙之處。

當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孫權出兵北上,但打得很保守,因為想等諸葛亮在西線把戰局擴大,自己這邊打順風局。

現在,當西線戰局擴大了,孫權又想雙方再持續投入兵力,自己等待更好的時機。

肯定有更好的時機,因為漢魏雙方不斷投入資源,戰爭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畢竟漢軍號稱有五十萬,曹魏號稱也要投入五十萬大軍。

對於孫權來說,什麼時候是出兵最佳時機呢?

漢魏關中之戰全面開打。

只要打起來了,就是出兵最佳時機。

無論是在打的過程中,還是已經打完。

“現在怎麼辦?”趙驤有些焦慮起來,“孫吳掌握了紙,必然會大量製作,曹魏對我們的需求將減少,這表面看是影響買賣,可能會影響太府寺的威信。”

趙驤的意思是,買賣下降,各大加盟者的利益會受損。

現在李衡在成都才去高壓政策挖人,之所以局面不崩,是因為他把利益讓給了益州相當一部分本地世家。

如果這個讓利慢慢減少,李衡在他們心中的地位自然會下降。

“孫吳想要造出大規模的紙,是需要建立多處產業群的,這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李衡淡定地說道,“而曹魏大規模接受孫吳的紙,還需要大半年,也就是說,兩年之內,我們與曹魏的紙張貿易不會受到太嚴重的影響,這個數量兩年之內會緩慢下降。”

魯芝道:“等兩年的時間過去了,曹魏各州已經爭先恐後買我們的鹽?”

“沒錯,而且這兩年,我們的貨幣大規模進入曹魏和孫吳,到時候我們只需要鑄錢就可以拿去購買他們的物資。”

“魏主和吳主恐怕會下令再一次廢除錢幣,以物換物。”

“我們的錢與我們的新鹽繫結,曹魏和孫吳能離開我們的鹽嗎?”

魯芝沉默了。

這是一個驚天的大陽謀。

曹叡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一聲令下,讓所有人不吃蜀鹽。

曹叡是皇帝,卻也是一個人,他的這道政令甚至連洛陽城都沒辦法出去。

就算出去了,廣大的曹魏百姓依然會吃蜀鹽。

權力是沒有辦法完全杜絕經濟行為的。

而且古代還有一個規律:當權力開始強制干涉經濟行為的時候,經濟行為不會消失,只是轉移。

“曹叡無非就是想借著和孫吳重修舊好,以紙張貿易來挑撥我們和孫權的關係,孫吳掌握造紙術後,朝廷上必然有一批人要憎恨孫權,甚至有好事之徒挑起當年的舊恨。”

“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