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我大漢商業帝國自然有它的玩法!

少府鐔承說道:“陛下,臣覺得大司農言之有理!”

劉禪說道:“但李卿現在要做的事,和農業並不衝突。”

鐔承還要說點什麼,劉禪卻不給他機會了,劉禪說道:“李卿,你對造紙有什麼打算,說來聽聽?”

“陛下,臣對成都目前的造紙情況不甚瞭解。”

“你想了解什麼,鐔卿在此,你但說無妨。”

“那臣就斗膽問了。”李衡轉身看著鐔承問道,“目前成都造紙所一天能造出多少張紙?”

鐔承驕傲地說道:“每天能有五萬張。”

按照給趙氏的價格,能換一千二百石糧食,一個月就能換三萬六千石糧食。

三萬六千石糧食,足夠一支三萬六千人的大軍吃四個月。

當然,賬不能這麼算。

拿紙去換糧食,糧食運回來,至少要少一半。

所以五萬張紙,到手的糧食大概六百石。

這多嗎?

在古代,這種商品的利潤已經不能算是多了,而是暴利!

試想想,一個月生產的一種商品賺的錢,能夠給一萬八千軍隊吃四個月,這是什麼概念?

但是,這種模式只是暫時的。

因為紙一定是會走向大眾化的,它的價格一定會降下來。

這是由生產力、市場競爭和需求決定的。

曹魏掌握這種造紙術只是時間問題,孫吳同樣如此。

如果三家都掌握,起初大家各自搶佔空白市場,等待市場出現一定的飽和,就必然會產生競爭。

當一個消費品引發嚴重競爭的時候,它的價格就會下降。

所以,李衡可以靠造紙來賺前一段時間的錢,但不能一直靠它。

這個世界是流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織布呢?”

“每天能有五百匹。”

李衡說道:“如果按照這個產量,是沒有辦法讓魏國和吳國大量使用我們的商品的。”

“李工部好大的口氣。”鐔承冷笑道,“伱覺得一天該產多少比較合適?”

多少合適?

來來來!

我李衡跟你們說個數字,聽懂掌聲!

李衡淡定說道:“一天至少十萬張紙,一天至少三千匹布。”

眾人聽了,屆時一怔。

孟光大笑起來,他道以為丞相引薦的青年才俊到底是何方神聖,原來不過是個黃口小兒!

“李工部,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下官知道。”

“你說一天十萬張紙?”

“是的。”李衡說道,“這還只是第一階段,以益州竹子的保有量,絕對不只是這個數字。”

“你是說十萬張紙還是第一個階段?”

“是的。”

“那第二個階段是多少?”

“至少二十萬張!”

這下所有人都沉默了。

眾人互視一眼,沒有說話。

一邊一直沉默的董允,也沒有說話。

孟光臉上帶著幾分笑意。

到底還是年輕人,在關中立了一些功勞,來成都,就敢大放厥詞了。

“陛下!”鐔承立刻說道,“李工部果然是天賜我大漢的良才,既然李工部如此有信心,臣覺得,完全可以將現在朝廷的造紙和紡織,全部交給他。”

“陛下,臣也覺得應該如此。”孟光連忙趁機說道,“如此俊傑,陛下一定要重用。”

劉禪一臉天真無邪地看著李衡,問道:“李卿,你很有本事,他們都被你的能力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