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二天,我們將三軍團開到小布,離黃陂總前委十五里。我親自去請毛政委來三軍團幹部會上講話,使三軍團幹部第一次看到毛政委。這一切都是為了反對富田事變,鞏固總前委的領導。三軍團前委宣言釋出以後,過了幾天,反動的省行動委員會過了贛江,到永新去了。因為這個陰謀挑撥失敗了。那次他們也寫了同樣的假信給朱德同志,他也把假信拿出來了。白軍前線指揮張輝瓚發生了錯覺,以為紅軍內部分裂了,迅速進到龍岡,全師被消滅,他本人被俘。“前頭捉了張輝瓚”,成了今天豪壯的詩篇。張輝瓚是主力師,他被俘之後,敵全軍動搖,給了我順次各個擊破敵人的良好機會。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了,被欺騙的群眾覺悟了,立即回家替紅軍帶路、運傷兵。毛主席的戰略方針勝利了,建立了以後人民群眾對紅軍的信任。
粉碎第二次“圍剿”
一九三一年一月粉碎第一次“圍剿”後,蔣介石在三月又開始第二次“圍剿”,這次總司令是何應欽,他的戰術是“齊頭並進,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堡壘主義,使用的 兵力比第一次多一倍,西起贛江,東至福建之建寧,聯營 七百里。到四月下旬,敵已逐步推進至富田、廣昌、建寧之線。當時興國還為敵軍佔據,紅軍主力一、三軍團由龍 岡開至東固,離興國六十里。有人說,這是鑽牛角。毛主席約我到東固(三軍團駐地)富田之間山上去看地形,我們飽吃了刺梅,才議這一仗如何打法。在龍岡討論時,已決定在戰役上選定殲滅由富田向東固前進的這路敵軍(此敵,系北方隊伍,初到南方不習慣,又沒有同紅軍作過戰,記不起是上官雲相,還是羅霖軍(注:當時在富田地區的敵軍中的北方隊伍是王金鈺軍。)),但是進到什麼地方,才最有利於我軍殲擊,這個戰術問題尚未確定。我們到東固後也討論了這個問題,幾次難於肯定。這次到實地偵察,解決了如何打法的戰術問題。決定一軍團之三、四兩軍在離東固約十五里處佈置阻擊和伏擊陣地;三軍團繞至敵之右側背,是一個背水(背贛江)陣。毛主席問,有無危險?我說,無危險,敵人意識不到我軍會敢側敵側水進攻敵人。
接觸不到兩三個小時,敵就被一軍團擊潰,三軍團未趕到預定地點,使敵逃脫了一部分。此役一勝,勢如破竹,從西向東逐次擊破,最後一役是在建寧殲滅劉和鼎師。十五天橫掃七百里,三萬五千紅軍,擊破二十萬白軍,是以弱勝強,各個擊破敵人之典範,內線和外線相結合之典範,創造了紅軍戰爭之軍事辯證法。
我在這次戰役中學到一些東西:毛主席對戰役部署,固然是異常細心地反覆思考,力求無缺;對戰術問題也是異常細心地反覆推究,特別是不恥下問,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此役集中優勢兵力,“傷敵十指,不如斷敵一指”,他對此運用得最熟練。
建寧戰鬥是三軍團打的,得城後,決定三軍團去進佔黎川。
殺了黃梅莊
一、三軍團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下,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二次進攻。三軍團在粉碎第二次“圍剿”的最後,在福建建寧消滅劉和鼎師,轉移到江西之黎川縣做群眾工作,籌款,準備粉碎蔣介石的第三次進攻。這時在報紙上看到,蔣介石委任黃公略的堂叔父黃漢湘為宣撫使,進駐南昌。這是“宣撫”誰呢?當然是蔣介石在兩次大舉進攻失敗後,企圖以陰謀手段分裂紅軍,“宣撫”黃公略。
過了兩天,黃梅莊這個大流氓果然來到黎川,還帶一青年特務,裝扮為學生。進我軍防線時,自稱是黃公略親兄,警戒部隊把他送到三軍團指揮部,我安置了他的住宿,即約滕、袁、鄧談。介紹黃梅莊的情況:黃梅莊系大學生,黃公略的大哥,大老婆生的,比公略大二十餘歲,看起來似公略的父親。他虐待公略,不給公略錢上大學,賤視公略母更甚。蔣委任黃漢湘為宣撫使,幻想勾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