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
得到清政府大加讚賞肯定的“萬年清”於1869年12月2日離天津返航,1870年1月8日抵達馬尾,這次全由中國官兵駕駛的北上活動圓滿結束。看到“萬年清”漂亮的身影順利回到馬江之畔,船政“人人額慶”(36)。此後不久,“萬年清”首次執行了與其軍艦身份相符的使命,率領撥入船政的閩省外購軍艦“長勝”、“華福寶”開赴浙江洋麵,痛剿海盜,頗為奏效。率領小艦隊在寧波、溫州一帶洋麵航行的“萬年清”,炮擊海盜,綏靖海面,八面威風。(37)
根據當初左宗棠的設計,船政造出的艦船並沒有專項的維持經費,船舶的維護、艦上人員薪餉都要依靠去裝載商貨來賺錢維持。當“萬年清”已經造成之刻,左宗棠這一創想被發現實際是無從操作的,船政不可能花費專門的精力去招商攬活,而用這麼一艘船去參與商運競爭,與那些成規模的外國船運公司相比,顯得勢單力薄。即使獲利,而要用此維持一艘事實上的軍艦,也極為艱難。然而船政的經費開支早在左宗棠在任時就已限定,沈葆楨只能另闢蹊徑,與此時的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協商從福建省的財政收入中籌措,百方設法,最後決定從鴉片稅中提取,作為養船經費。(38)
依靠這筆收入維持,“萬年清”以及船政後續建造的幾艘軍艦,都留歸船政差遣,沈葆楨還上奏將這些艦船編練成艦隊加以訓練,由福建水師提督李成謀兼任船政輪船統領,即船政艦隊統領。(39)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自造艦隻的日益增多,僅靠鴉片稅也以無法維持軍艦的日常費用,一項頗具特色的輪船調撥制度應時而生。
為解船政養船經費無著的燃眉之急,1871年首開將“湄雲”艦調撥浙江的先例後,清政府下旨諭示各沿海省份撥用船政建造的艦隻,“與其藉資外洋,徒增耗費,曷若撥用閩廠船隻,既可省就地購買之費,兼可節省閩局薪糧之需,且不致以有用之船置之無用之地”(40)。按照清政府的這項獨特的制度,各沿海省份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撥船申請,所撥船隻主要用於該省的通商口岸公務,執行口岸的防禦、通訊、運輸等任務,實際上這些船隻成了各口岸的公務軍艦。調撥時各省不用花費一分錢,只要承擔這些軍艦調撥後的養船經費即可,但是各省擁有的只是這些船隻的暫時使用權,一旦海疆有事,船政可以將這些船隻全數召回,編入船政艦隊統一使用。
由於南洋已經有江南製造局建造的船隻可使用,所以事實上從船政調撥船隻的主要是直隸、山東、兩廣。清廷的政策下達後,各省很快遵照執行,船政造成的軍艦陸續被認領。山東巡撫丁寶楨看中了船政的第五號輪船“安瀾”,但是兩廣總督瑞麟搶先一步,已經將“安瀾”認走,船政答應將正在建造的第八號輪船“飛雲”留給山東,此前先將“萬年清”調往山東聽用。當時各省督撫都瞄準了船政的新造輪船,惟新船而爭之,對第一號輪船“萬年清”,丁寶楨想當然地認為太舊,寧可多等兩個月,也要新船,於是“萬年清”依舊留在船政使用。(41)
1874年日本入侵中國臺灣,挑起臺灣事件,船政大臣沈葆楨受命率船政艦隊渡海抗衡,往來於海峽兩岸以及福州與直隸間的航路上就有“萬年清”奔走的身影,不過“萬年清”所扮演的只是運輸、通報艦角色。1876年初,新任船政大臣丁日昌組織了一次規模浩大的船政軍艦演習,原先派往各處的船政造輪船均調回參演。經過考核,“萬年清”艦在槍炮、帆纜科目上名列前茅。(42)
彷彿是與山東有緣分一般,原由山東調撥駐防煙臺的船政軍艦“飛雲”南下參演後,又順道進廠大修維護。經丁日昌與時任山東巡撫周恆祺協商,為補山東海防空缺,“萬年清”被調往山東煙臺替代使用,煙臺山下、芝罘島旁出現了“萬年清”的身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