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的認識並不統一。實際上,這種政策分歧在集權體制下雖不能形成公開的爭論,但綜合分析各種零星的記載,高層政要的政策歧見還是有跡可循的。當時在中國的外國人就已透過各自的渠道獲知了國民『政府』內的這種分歧。如英國駐華使館參贊裨德本在給哈利法克斯電的報告中,便將重慶『政府』要人的意見分為以下幾派:“一派主張立即對德宣戰,以此來確定和強化英法對中國的責任。少數但非常有影響力的親德派主張謹慎行事,並逐漸發展與德國的友好關係。他們認為形勢可能會發展到這樣地步,即中國支援歐洲的德國,同時中國透過波蘭和蘇聯而獲得德國的物資援助。以孔博士為首的很少一部分人則主張絕對中立。還有一派人數最多,觀點也與蔣介石本人的看法最接近。他們認為,穿越『迷』宮的惟一路線是在抵抗侵略的問題上與英國和法國保持緊密的協調。”可惜,這一情報並不很準確。尤其是在對蔣介石的判斷上。

在德國入侵波蘭後的當日,蔣介石便在重慶的官邸召集行政院長孔祥熙、外交部長王寵惠、軍委會參事室主任王世傑、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張群、參謀總長何應欽、***中央執委會秘書長兼中統局長朱家驊等人,討論今後的外交方針。孔祥熙、王寵惠、張群、朱家驊等均主中立。但蔣介石主張對德宣戰,“以期先發制人,遏止***對英之妥協”。只有軍委會參事室主任王世傑大體上贊成蔣介石的意見,但他提出,蘇德協定規定,蘇聯不得援助與德交戰的國家,如中國對德宣戰,蘇聯對華物質援助,是否受影響,頗成問題。王世傑主張經過一番仔細考慮後再作決定。

其實中蘇關係歷來就奇妙的很,儘管在歐洲戰爭爆發一段時間後,蔣介石開始聲稱,歐洲戰爭的爆發對中國是有利的,中國的目標便是將中日戰爭與歐洲戰爭聯絡起來,爭取獲得一同解決。然而,這一認識不能代表歐戰爆發前蔣對歐洲時局的真實想法,或至少不能以此來概括他的全部認識。自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以來,中國一直期望著能得到蘇聯和英美法等國的全力援助。因此,任何有可能分散蘇英美法等大國對遠東問題注意力的事情都不為國民『政府』所樂見。

其實國民『政府』考慮的也是有道理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處於多個西方列強的控制爭奪之下,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利用列強無暇東顧之時出兵中國山東,佔據膠州灣,迫訂以“二十一條”為基礎的“民四條約”。20多年前的這段歷史,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記憶猶新的慘痛經歷。因此,中國不希望看到歐洲再次爆發戰爭,國民『政府』害怕***帝國主義再一次重演20年前的卑鄙。

最起碼現在不管是英法還是美蘇,對於中國都是同情的,但是要是歐戰在一次爆發,那麼歐洲的大國根本就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哪還有精力管中國的事情。這樣一來,中國的抗日環境必將變得極為艱難,這是國民『政府』以及整個中華民族都不願意看到的。

蔣介石在接到歐洲方面情報人員發來的情報後也是大為頭疼,歐戰爆發後,中國最大的擔心就是蘇日妥協和英日妥協。為此,中方必須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中國擔心蘇聯正在玩弄一個機會主義的遊戲,會努力從其他國家的衝突中為自己謀利益。有訊息說蘇日正在談判互不侵犯條約,德國也在促成此事。儘管蘇聯『政府』本身並不熱心與***建立友好關係,但蘇聯、***和德國這三國還是很有可能在犧牲中國利益的基礎上達成交易的。但是,如果蘇聯感到它在中國還有其他選擇的話,它是不會傾向於和***聯手的。因此,如果英國『政府』在遠東採取“綏靖”政策的話,那將產生最不幸的結果。

儘管自身的安全依然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但是韓雲華最關心的還是歐洲的事物。但是很遺憾,不管是內***軍區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