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不是好笑,是可以料到的。從陸贄後來的下場,估計李適那時的心眼裡,是陰笑,是奸笑。你算老幾,竟敢對朕放肆!大概從此就種下了怨恨。
最高統治者要跟你過不去,那日子就怕很不好過了。一個科長,一個所長,一個村長,甚至一個屁毛不是的小組長,你若得罪了他,還想法給你小鞋穿呢,何況九五之尊,當朝天子!
幸好,跟他談話那時的李適,還沒有完全忘了他接位後不久的流亡生涯中,陸贄始終追隨,與他同苦共難之情。那兩年裡,倉皇逃竄,吃盡苦頭,狼狽萬狀,不可形容。第一次是公元783年(建中四年),被反叛將領朱泚,逐出長安,逃竄到乾縣;公元784年(興元元年),第二次又被反叛將領李懷光逐出乾縣,逃竄到漢中。那期間,李適能倚重者,惟有陸贄。所以,儘管又回到長安做太平天子,對於這位老部下的率直之言,無論怎樣不中聽,也不好意思拍桌子,瞪眼睛,跟他翻臉的。
若是按時下的黨風政紀來考量,這位古人,拒腐防變,不貪不沾,一塵不染,風骨錚錚,也算得上是個廉政的模範幹部了。史稱陸贄一生,律己甚嚴。“性本畏慎,未嘗通賓客”,“小心精潔,未嘗有過”。甚至他後來被奸臣構陷,這個李適差點要砍他的腦袋,總算在舉刀時收了手,改為流放,謫至四川。“贄在忠州十年,常閉關靜處,人不識其面,復避謗不著書,家居瘴鄉,人多癧疫,乃抄撮方書,為《陸氏集驗方》五十卷行於代。”
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能夠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高階幹部。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記載了陸贄早年的一則故事。他在華州任鄭縣尉,回老家探親省母途中,路過壽州,曾經禮節性地拜見當地的刺史張鎰。這位刺史是頗孚眾望的大人物,最初沒有太看得上如此年輕的後輩。但是,談了三天三夜以後,對這位年輕人的學識見解,治國方略,欽服之至,就要求和陸贄成為一對忘年朋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帝王的聰昏週期率(3)
分手時,張鎰送給他一筆鉅款,說是:“請為母夫人一日費。”陸贄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刺史當然堅持要他收下。最後,陸贄只好讓步:“敢不承公之賜!”但僅僅受了他禮物中的一點茶葉。唐代的茶葉都壓成團,所以,他取了一團龍鳳茶離開張府。春風楊柳,草色青青,送別途中,老先生對這位明日之星寄予多大的期望啊!
然而,在封建社會里,能不能成為明日之星?能不能成為總髮光的明日之星?在於帝王。碰上聰明的帝王,碰上昏庸的帝王,碰上先聰明後昏庸的帝王,碰上壓根兒就是混蛋一個的帝王,那境況是大不相同的。君擇臣,臣亦擇主,這裡有很多偶然性,和不確定因素的。而帝王的資質,決定他的作為,能碰上像點樣子的帝王,在中國,這種可能比摸彩的得獎率要低得多。
因為在封建王朝的三百多個帝王中間,基本上可分為——
第一類是無作為的,你碰上了只有自認倒黴;
第二類是有作為也不大的,你碰上了也成就不了什麼大事;
第三類是曾經有作為,後來走向了反面的。當他在有作為時,你可能發揮出能量,等他走向反面時,你的能量很可能成為他要除掉你的原因;
第四類是有作為的,而且始終有作為的。但這樣的英明偉大完美的帝王,不但在中國從來沒有,在世界上也沒有的,所以,根本不可能碰上。因為,能夠稱之為英主的第四類帝王,只是一種嚮往,一種理想,一種眾望所歸的虛幻形象。即使被視作中國最樣板的皇帝李世民,要不是他服用婆羅門所煉長生不老藥中毒死亡,駕崩時才半百年紀,來不及向自己的反面發展,要是他多活十年,二十年,恐怕和唐玄宗李隆基、唐德宗李適一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