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
在傅作義這一代的陸軍中將之中,他和張自忠的資歷是最深的,後者甚至參加過光復革命和辛亥戰爭。
開城防線在最初的設計階段,傅作義當時以中央軍部參謀官的身份參加過此事,對此還是非常熟悉的,對於這條防線,他也很有把握。
日軍此次派遣進攻開城的是東亞派遣軍第2軍,下轄第10師團、第16師團和新編第37熊本師團,另編有兩個獨立旅團和第2飛行師團、第2炮兵師團。
中日辛亥戰爭結束之後,日本對整個戰爭進行總結,其後對整個日本陸軍影響最大的就是當時橫掃半壁朝鮮的炮兵軍,為此,日本陸軍也在一戰前後組建了自己的炮兵師團。現編四個炮兵師團,代表日本陸軍向著大炮兵領域的發展,但是受限於日本陸軍的經費、傳統觀念等等問題。日本這種大炮兵思想的轉變並不是很成功,內部炮兵派、步兵派和裝甲派的爭論很激烈,相互牽制。
在火炮口徑和製成上,因為120mm150mm口徑輕榴彈炮的發展同樣不是很順利。日本的炮兵師團以105mm榴彈炮為主體,少量裝備新式的九六式15厘榴彈炮。
仁川空戰結束後,為了迅速突破中國陸軍佈防的開城防線。日軍迅速將陸軍航空部隊的主力都抽調到開城戰線,即便如此,日軍也遲遲未能突破傅作義的開城防線。
時代不一樣了。
二戰至抗美援朝時期正是陣地戰發展到一個巔峰水平的時期,也是現代陣地戰理論最為輝煌的階段,從拿破崙時代開始,現代軍事戰爭的中心就是要殲滅敵人的軍事力量,而不是簡單的追求佔領土地和城市。這就是現代軍事不斷追求機動效能的根本原因。
同樣,陣地戰的本質也不是為了防禦對手的進攻,而是利用工事、防禦有效的保護自身及軍事力量,所有追求對陣地戰的突然,其目標都是要瓦解對手的這種自我保護。消滅敵軍,消滅敵人的所有軍事力量。
為什麼現代陸軍的核心是坦克而不是火炮,正因為坦克可以無視敵軍的防禦工事,逼迫對手進行機動作戰,而不是防禦作戰,而在機動作戰中,坦克的作用和價值也遠勝於火炮。
只是在朝鮮、越南這樣的戰場上,坦克的價值就大打折扣,所以在韓戰期間,美軍雖然已經完成了大機械化的變革,但到了朝鮮戰場卻只能退回一戰理論時代同志願軍大打防禦戰和步兵、火炮的機動作戰。
即便是在這種大機械化的變革時代裡,陣地戰依然是帝國陸軍的看家本領之一,加上朝鮮戰場的特殊地形和情況,日軍確實是很難突破帝國陸軍的防線。
在漫長而崎嶇的陣地前沿,日軍屍橫遍野,帝國陸軍的官兵屍體也混淆在一起,雙方秋冬軍裝顏色的接近,以及戰況的激烈和白刃戰的頻繁,使得雙方的屍體都難以辨認。
日軍昭和五年式的軍裝以茶綠色為主色,而帝國神武二十年式的陸軍春秋軍裝以淺棕綠色為主色,兩者的主色調相差不大,很多人一直以為日軍的軍裝就是那種土黃色,其實這是刻意的醜化,日軍的軍裝在整體設計上一直是相對走在世界前列的,除了式樣較為落伍外,顏色一直都在不斷改進,所謂土黃色是明治時代的三八式和四五年式的帶赤茶褐色,從大正九年,1920年開始,日本陸軍的軍裝主色就從帶赤茶褐色變成了帶青茶褐色。
至1930年,昭和五年,日本推出新的昭和五年式軍裝,主色改變為濃綠茶褐色,整體色澤相對於帝國同一年推出的神武二十年式軍路春秋軍裝的淺棕綠色基本類似,只是綠色的深淺問題,前者更綠,後者更接近淺棕色。
在戰場上,雙方辨認的主要識別只能是中國陸軍士兵有鋼盔,以及日軍士兵採取了綁腿,而中國士兵是扣系式帆布護腿。
此外就是身高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