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高射炮中都只能算是二流,最糟糕的在經歷此前的多次大規模戰敗,加上帝國海軍和空軍對日軍駐朝鮮部隊的運輸封鎖。日軍東亞派遣軍已經處於很缺乏高射炮的階段。
日軍勉強透過從九州島派遣陸軍航空隊支援東亞派遣軍,但一樣不是帝國空軍的對手。
空軍呼嘯長空。
日軍東亞派遣軍在帝國空軍六個師的壓制下,在東北國防軍還未出擊的情況下已經潰不成軍,在過去兩個月中。日軍駐朝鮮部隊就一直處於嚴重缺乏補給的階段,他們只能靠堅韌的戰鬥意志和對天皇的絕對忠誠來支撐下去。
他們靠對中國人的刻骨仇恨堅持戰鬥下去。
在此前的金道嶺戰役中表現突出的薛嶽已經成了第四集團軍的司令,此時正處於對日軍發起陸地進攻的最前線。這正是他所期望的戰場,在陸軍對決陸軍的大規模戰役中,以絕對優勢消滅對手。
在新上任的東北國防軍總司令陳武上將的堅持下,中央軍部和東北國防軍部給各集團軍指揮官更多的前線指揮權,使得他們擁有自行決定戰役戰術的權利,這就像是忽然解開了薛嶽、黃百韜、劉亞昭這些猛虎身上的鎖鏈。
此刻的薛嶽恰有一種猛虎下山般的痛快感。
他和他的第四集團軍是如猛虎下山,對面的日本東亞派遣軍第5軍卻彷彿是風燭殘年般。戰爭打到這種地步,中日陸軍也已經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了,雙方之差距也不是一代兩代那麼簡單。
在第三次中日戰爭剛爆發的階段,日本陸軍至少還勉強具備同帝國中央陸軍抗衡的基礎,但到了今日。雙方不論是在裝備上,還是兵員和戰術指揮水平上,差距都已是天壤之別。
之所以會這樣,正因為帝國的陸軍長期在裝備研製上投入高額經費,佔據著陸軍軍費非常高的比例,而陸軍裝備的更新換代和列裝速度則一直受到嚴格的限制,重研發,輕換代的特點使得帝國陸軍在戰爭開啟階段同日軍的實際差距並不大,但隨著戰爭進入第二年,陸軍在鉅額軍費的支撐下直接越過十年的週期快速更換了全部新式裝備。
在過去十年,帝國陸軍的軍事裝備研製開支一直保持陸軍軍費的33%以上,總額超越美蘇德法英之和,再以帝國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的根基和產能規模,兩年之間就使得帝國陸軍的軍事裝備水平從世界一流躍遷為超一流,再面對二流,又已經被砸的稀巴爛的日軍陸軍,兩者之差距真的不是十年二十年代差那麼簡單。
至於帝**事教育,無論是規模和整體水平都遠非日本可以比擬,儲備和預備役軍官數量之多,即便帝國陸軍規模擴編至戰前的三倍,整體戰術指揮能力仍能維持在世界第一流的水平,而日軍則完全達不到這一要求。
戰爭打到這種程度,中日陸軍之間的差距已經徹底被拉開了。
日軍此時面對就將是核武器時代到來之前最強世界陸軍,一支全面以火力平衡理論為基礎構建的現代陸軍,一支以m35突擊步槍、m38通用機槍、8mm重狙擊步槍、30mm下掛式榴彈發射器、6075mm迫擊炮構建步兵基礎武裝,一支以裝甲、火炮、步兵、火箭炮部隊構建四位一體綜合平衡理論的現代陸軍,一支以無線通訊達到班一級的快速反應機動論的現代陸軍,一支以快猛為基礎追求機械自動化的現代陸軍,一支基本完成現代化改編的總員超過220萬的現代陸軍。
東北國防軍至釜山戰役爆發前,全軍總規模已經超過220萬,全軍現代化改裝基本完成,以自行高射炮營為例,全營除了8輛35mm自行高射炮,還匹配裝甲偵察車、裝甲指揮車、履帶式裝甲警戒雷達車、自動裝彈車,裝甲通訊車。
在所有的優勢中,220萬支m35突擊步槍的領先優勢反而是最大的,它們直接決定了戰場上的火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