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於他們,禮樂作為節制修飾,多非出自王朝。

兩漢罷除侯國設定郡守。免除過去的弊病,深合事理。如今因為我們這些人的緣故,又重新變更,恐怕搞亂了王朝綱紀;

而且後代愚幼無知的不肖子孫。有人會觸犯國家法令,自取滅亡,更因襲封的賞賜。而遭致滅頂之災,實在是可憐。願陛下停止賜封世襲刺史旨意,賜我等保全性命為盼。”

堅辭不授!

於公於私,長孫無忌的理由都很充足,這項制度對國家不利,對後世子孫同樣不利,請求罷停。

與此同時,房玄齡、魏徵、長孫無忌、馬周、李百藥、于志寧等重臣皆極力反對。

其中以于志寧和侍御史馬周言辭最為懇切,于志寧再三勸諫,稱此非長治久安之策。

馬周更是舉出了堯舜亦有不肖子的例子,倘若讓刺史家未成年的兒子承襲父職,萬一驕橫愚鈍,百姓們遭殃國家也因此受到損失。

如果想取消他的襲職,則其先人功勞尚在;如欲保留襲封事,則他的罪惡已昭彰於世。與其毒害芸芸眾生,毋寧割捨皇恩於已經死去的一個大臣,是很明顯的道理!

就差直接明說——皇帝你難道不明白?沒犯傻吧?

然後話鋒一轉,溫言稱:皇帝你愛護有功之臣讓人感動,但這樣做不好,到時候也會讓自己為難的,所以這麼做不合適啊!

總之,與長孫無忌的說辭大同小異。

並且懇請皇帝慎重,可對勳貴之家多些恩賞,從其子孫中遴選優秀人才,量才而用,方不失為上策。

言辭懇切,有理有據。

然奏疏呈上,李二陛下不以為然,在這件事上似乎鐵了心,不管你們說什麼,一句話——不聽,不聽,就是不聽!

李二是剛愎自用的人嗎?

謝逸這樣問自己,答案不能是絕對的是或否,有些時候確實是這樣。但凡是人,總有任性的時候,哪怕是君主帝王也不例外。

不過眼前這件事,謝逸覺得很古怪,不應該啊,李二隻要腦袋沒有被門擠,不會有這樣的舉措。

華夏古代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中/央集權和君權集中才是,隋唐的三省六部不就是這樣嘛,宰相眾多,也就不會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柄重臣,以分權達到集權的目的。

如今突然搞出刺史世襲制度,這不等於是搞分封嘛!

漢朝的七國之亂的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傻乎乎地開起歷史倒車?

何況史書記載明確,唐朝並未實行過此種制度,至少太宗時沒有。至於後來的節度使,那是玄宗實行募兵制以後的問題。

李二犯這樣的糊塗,實在不應該,沒道理,謝逸覺得其中有貓膩。

但具體是怎麼回事,不大清楚。

自己官居弘文館學士,職責中便有參議禮制沿革這一條,這件事要不要也上疏說一說呢?

思考再三,謝逸決定還是算了。于志寧、魏徵和馬周這些人的分量已經足夠了,自己就不必湊熱鬧了。

最重要的是,名滿天下的謝學士壓根不會寫奏疏!

看到從弘文館抄回來的馬周奏疏,謝逸連聲感慨,古代人經史子集,之乎者也真不是白讀的。

看看馬周的奏疏寫的多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言辭更是切中要點,字裡行間偶爾還不忘拍上一記馬屁,而且文辭通順,語句優美。

據弘文館的人說,這是大唐奏疏的標準文體,自己卻偏偏寫不來,以後還怎麼在朝堂上混呢?

真是傷腦筋!

幕僚,淮陽縣伯府必須儘快招募幾個玩筆桿的幕僚,此事刻不容緩。

……

淮陽縣伯府的招聘告示還沒貼出去,朝堂上的關於刺史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