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設在貴州,就可以在雲南前面樹起一道屏障來,保證雲南的安全,這樣戰略縱深和迴旋的餘地也就大得多少。但永曆朝廷對他們所封的官職爵位太底,令孫可望非常不滿,因此才遲遲洠в諧霰��

因為現在的大西軍是以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共掌大權,因為孫可望年長,資歷較深,因此才被推為盟主,但基本的事情還是要三人一起商議,才能決定。

但隨著大西軍在雲南站穩腳跟,孫可望的野心開始膨漲,想自己獨攬大權,在平定雲南的時候,孫可望借演武場升旗事件,把劉文秀打了一百軍棍,然後又命劉文秀帶罪立功,以確立和提高自己在全軍中的領導地位。但劉文秀、艾能奇都手握重兵,孫可望也不能輕易動搖他們的地位。而這一次歸順永曆朝廷,一方面是大勢所驅,大西軍不是倒向南明,就是倒向南京,而在另一方面,孫可望也想透過永曆朝廷加封,使自己的爵位高於其他二人,這樣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節制劉文秀、艾能奇,然後慢慢削減他們的勢力,使自己逐步取得全軍的控制權。

因此在派楊畏知與永曆朝廷示好的時候,孫可望也為自已請求,封自己為秦王。

但當時就遭到了永曆朝廷的許多大臣反對,因為執政大臣都擔心大西軍參與永曆朝廷,會削弱自己的勢力,因此也拖了下來。甚致還有人聲稱“孫可望賊也,不可以封。楊畏知為賊遊說,請朝廷收之。”

後來永曆朝廷被中華軍趕到了貴州,元氣大氣,而且中華軍逐步逼進,於是在朝臣中有不少人開始改變立場,贊成封孫可望藉以收大西軍餘部為己所用。但在俱體的封號上,又開始爭論起來,工科左給事中金堡就幫出明朝祖制無異姓封王例,力爭不可,甚至連續七次上疏,拚命反對。大學士嚴起恆也堅持拒絕封孫可望為秦王,上疏聲稱:“可望名雖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為所愚。”

而楊畏知以明朝舊臣、孫可望使者的雙重身分,盡力向永曆朝廷陳明利害:“孫可望兵強,可藉為用,何必可惜一封號,不以收拾人心,反自樹敵?”

另外也有人贊成楊畏知的意見,建議可以退一步,封孫可望為郡王,並又提出可以在封爵的同時,趁機挑撥大西軍各將領之間的關係,建議朝廷封孫可望為郡王,命其居守雲南;封劉文秀、艾能奇為公爵,並偷使人告之兩,本來也打算封他們為郡王,只是被孫可望阻止,能兩人率軍滇,立功之後,即封王爵,這樣不禁可以使兩人和孫可望分心,同時也可以利用王爵,激勵兩人為永曆朝出力。同時還可以讓兩人上疏,請封馮雙禮、白文選等大西軍的部將公候爵位,使諸將感劉文秀、艾能奇之恩,而離心於孫可望,造成大西軍內部分裂,便於永曆朝廷控制等等。

結果爭了兩個多月,最後永曆朝廷作出決定:封孫可望為景國公,賜名朝宗,劉文秀寧侯,賜名若琦;艾能奇安侯,賜名時泰。讓楊畏知回雲南去向覆命。

那知就在這個時候,又出了一個大弊漏,永曆朝廷的權臣陳邦傅本是廣西的地方將領,在廣西頗有些地方勢力,因此永曆朝廷在桂林建都時,陳邦傳仗著自已的地方勢力,和馬吉翔等人結成同黨,與丁時魁、瞿式耜、何騰蛟等人爭權奪利。但永曆朝廷逃到貴州之後,陳邦傅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後,勢力大跌,於是打算拉隴孫可望,借大西軍的聲勢,幫助自己繼續爭權。

於是陳邦傅趁永曆朝廷對孫可望封王之議未決的空隙,用黃金鑄造了一顆重達百兩的“秦王之寶”大印,又偽造永曆帝敕書,派自己的親信胡執恭,冒充朝廷使臣,前往雲南封孫可望為秦王,還封劉文秀、艾能奇為國公。

孫可望當然不知道永曆朝廷的**紛爭一至於此,還信以為真,對胡執恭送來的敕書和“秦王之寶”大印極為滿意。於是安排了隆重的儀式,親自郊迎使者,集結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