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依靠廉價拍賣北部地區的硝酸鹽礦的開採權獲得了大量資金,而後他們以“裂土封疆”的許諾,說服了在1848年大革命後移居智利南部的德裔居民,加入己方陣營。

這些德意志人在移民之初就被智利政府授權對南部的印第安人作戰,並獲得土地,所以他們在作戰經驗、裝備、士氣和組織方面都大大優於以民兵為主的總統軍。

如果有足夠的軍火,尤其是子彈和炮彈的話,戰爭將很快以巴爾馬賽羅總統自殺而結束,但是由於軍火不濟,使得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當蒙特得知巴爾馬賽羅和玻利維亞政府結盟後,迅速透過英國駐秘魯和阿根廷公使,請求兩國出兵,給出的價碼分別是智利最北部的塔拉帕卡省和南端的火地島。

這兩塊土地,前者是智利在第二次太平洋戰爭期間從秘魯奪取的,後者則是和阿根廷有爭議的地區。

此時,阿根廷國內時局動盪,軍隊全部駐紮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執行維穩任務,根本就沒有精力去管鄰國的閒事,更何況阿根廷政府從來都聲稱火地島是阿國的固有領土,如果現在出兵反而會落下話柄。

秘魯政府是當時南美洲政治和經濟最為混亂的國家,沒有之一,幾乎到了兵匪一家的地步,政府公務員拖欠一年半載的工資是家常便飯。和鄰國玻利維亞比起來,軍力是大大不如的。雖然玻利維亞也很菜,但至少能拉出兩個師的隊伍,而且人人有槍,軍官也大多出身世家,受過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綜合考慮後,秘魯政府委婉拒絕了智利議會的請求,除了自身實力的確不佳外,智利議會開出的價碼也缺乏吸引力,因為塔拉帕卡省雖然是硝酸鹽的重要產地,但是當地幾乎全部的礦產都已經被智利人賣完了,就算秘魯人拿到這片土地,也不會有什麼收益。畢竟只要政府不瘋不傻就不會想打英國人的主意。

議會政府雖然也向英國政府求救,但是英國並不願意為了蠅頭小利而惹怒美國,畢竟後者的工業實力早已大大超越了大英帝國,雙方在貿易上的依存度極高,互為全球最大的貿易伙伴。

無奈之下,蒙特組織了一千多名水兵上岸防守議會政府的大本營伊基克,玻利維亞陸軍雖然傾國而來,但由於沿途要穿越兩百多公里的沙漠無人區,因此補給十分艱難。

不過,為了奪回失去的土地,從而獲得在太平洋的出海口,玻軍上上下下都憋足了勁,整整10年,他們已經飽嘗了沒有出海口的痛苦。同樣的銀精礦和錫精礦,他們的售價只能達到國際市場價格的80%,因為那剩下的20%他們要上繳阿根廷或者巴西政府的海關。

就在議會政府束手無策,幾乎坐以待斃的時候,德國駐紮智利公使隆巴迪告訴蒙特,胡胡伊那裡有一支隸屬於德意志南美洲拓殖公司的由德國的退伍兵組成的部隊,人數大概有兩個營。這支部隊雖然號稱退伍軍人,但卻和德國正規軍無異,戰鬥力很強,受德國殖民局的委託,他們目前正在公司董事長馬克西米連伯爵的指揮下清剿當地的印第安人。如果需要,他可以居間說和。

雖然智利議會根本不瞭解胡胡伊有多少德國人,但既然公使都說了是德國的正規軍,那麼即便人數不到兩個營,就算是一個營,也能起到一些作用。畢竟歐陸第一陸軍強國的名頭還是很能唬人的。

就在伊基克激戰正酣的時候,隆巴迪帶著蒙特簽字,議會蓋章的協議到達胡胡伊,此時已經是12月下旬。

關於這份協議,其實是隆巴迪個人擬定的,事前事後都沒有通報外交部和殖民局,因為他擔心會由此引發其他大國的覬覦,反而把事情搞砸。

其實這種做法在非洲殖民地爭奪中是最為常用的辦法,以公司或者個人的名義運作,當條件成熟後再由國家出面摘果子。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