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政府通令各軍抵抗以後,對於懸滬孤軍有何援應方法?上海三百萬市民現幾瀕於絕境。無上海即無全國,置十九路軍而不顧,豈特棄我三百萬市民?試問全國失此經濟中心,今後將何以自立?”……

林蔚讀完電報,蔣介石不易察覺地微微皺了皺眉頭,端起桌上的玻璃杯,喝了一口白開水後,語氣有些沉重地緩緩說道:“軍心不可違、民心亦不可違,你們都說說,我們現在到底應該如何辦理啊?”

以往在這種時候,總是何應欽先發言,然後眾人再講,可是今天有些不同,因為汪精衛在場。自二七年以來,他們還是頭一次和汪精衛同坐一室議事,眾人都很不習慣。所以,蔣介石話音落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人出聲。

論職位汪精衛是僅在蔣介石一人之下,至少名義上是如此。論資歷,他汪精衛在國內更是沒有敵手,他不說話,別人的確不好先開口。

汪精衛也意識到這一點,沉默了一會首先開口道:“委員長說得好!軍心民心可用,我支援在滬抗戰

第六百一十三章 抗戰 淞滬抗戰 蔣介石的抉擇(二)

第六百一十三章抗戰淞滬抗戰蔣介石的抉擇(二)

汪精衛在戰和問題上,其實心裡很矛盾1;。,

孫科剛剛上臺時,他倒是一力主戰的,當然是主張進行區域性作戰,不過目的並不純。

汪精衛從內心裡並不認為中國現在就有和日本一戰的實力,他認為,日本現在比甲午時期更加強大,而中國卻並沒有比滿清末期強盛太多,中日如果此時開戰,國民政府一定會比甲午時敗得更慘1;。

汪精衛主戰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打擊蔣介石,提高自己的威望,以便為自己日後出山執掌大權做好鋪墊,至於是否能打贏,他則根本沒有報任何希望。

可是接連碰了幾個釘子,讓汪精衛認識到了蔣介石在軍內外無可動搖的強大威望和權勢後,他才徹底喪失了取代蔣介石的念頭。

首先,此刻坐在他身邊的這位黃埔系二號人物何應欽,就堅決反對中日開戰,何應欽反對的理由,除了不涉及蔣介石外,倒是和汪精衛內心所想差不多,汪精衛當時和孫科費了好多口舌,可何應欽就是不為所動。

至於下面的中央軍將領們,更是以種種藉口百般推脫,有的甚至對他汪精衛不屑一顧,他根本指揮不動中央軍一兵一卒。

中央軍不聽自己的,汪精衛又想到了張學良。

只要張學良能在自己的推動下,在錦州和日軍大打一場,不管勝敗,在政治上都絕對可以給自己加分,而對於蔣介石在國內的威信都是極大的打擊。為了能說服張學良,汪精衛還特地拉上了“憤青”宋子文一同去北平勸說張學良。

可讓汪精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身負國仇家恨的張學良張少帥,對於他這位幾乎可以說是國民黨內最資深的領袖級人物冠冕堂皇的建議,竟然極乾脆地一口回絕了。

張學良拒絕在錦州和日軍開戰的理由是,無槍無餉無援兵,這仗打不了。如果汪精衛一定要打也可以,中央得出錢出武器出援軍,否則要東北軍單獨和侵佔東三省的日軍作戰,門都沒有。

就好似那東北不是他張學良和幾十萬東北軍的家,和他張學良毫無關係似的。

按照汪精衛的設想,身負國仇家恨的張學良,有中央的支援,哪怕是名義上的,也一定會慨然應允,否則又何以面對洶洶輿論。

可讓汪精衛和宋子文驚詫萬分的是,張學良竟然拒絕的那樣乾脆,絕對沒有絲毫顧忌1;。

而現在抗戰叫的很歡的這些人,除了馮玉祥和宋哲武,還有一些知名人士外,當時可都是不約而同集體失聲的。

張學良拒不抗戰,氣急敗壞的汪精衛只好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