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這是大勢所趨,不隨個人意志為(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82章 這是大勢所趨,不隨個人意志為轉移
八月二十一日,天未亮,李衡就起床了,簡單了用了早膳,帶著董宏去東城門附近的納商司。
董宏說道:“那個柳言是江陵主簿,他若是讓吳商不拿我們的鹽,恐怕那些商人也不敢違抗他的命令。”
“江陵主簿有如此大的官威麼?”
“既然他是諸葛融派來的,那就說明的確有這個話語權。”董宏開始結束,“諸葛瑾是南郡太守,手握實權,連陸遜都尊重他,諸葛融身為諸葛瑾之子,督公安,在南郡話語權也很重,江陵一帶曾經多次遭受戰亂,那裡的世家大族都已經遷移,可不會有什麼掣肘。”
似乎擔心李衡不知道其中利弊,董宏繼續說道:“詹銘的家族是根本不可能對抗諸葛瑾的,我是這麼想的,不知道對不對。”
“你說得對。”李衡心中自然有自己的判斷。
南郡極其特殊,曾經是兵家四戰之地。
因為它是江東和益州的中間地帶,而益州的地形又決定了南郡的特殊性。
益州多山,進益州難,出益州也難。
出益州有兩條路:一條是翻閱秦嶺去關中,也就是諸葛亮數次北伐的路線;二是沿著長江東出,過建平郡、宜都郡(宜昌),抵達南郡。
其中建平郡和宜都郡都多山,一定要出了宜都郡才,才進入江漢平原的南郡。
這裡是一塊物產豐富的平原和湖泊、沼澤組成的地方。
北上是中原之地,東出是江夏和揚州。
這種地形是滿足了文明誕生的,曾經強大的楚國的國都就在這裡。
如果季漢想要討伐中原,就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奪下關中;第二條是拿下南郡,以南郡作為後勤補給點。
曹魏是不可能放棄關中的,所以李衡的戰略是迷惑曹魏和孫吳,真正的目的是南郡。
如果拿不到南郡,漢軍強行東出打曹魏也是可以的,在漢中郡集結大軍,沿著漢水到襄陽,圍攻曹魏的襄陽。
在正史上,蔣琬真的提出過這個策略,但季漢其他高層幾乎全部不同意。
因為這樣離後方太遠,風險太大,有去無回。
當然,在現在這條時間線裡,漢軍沿著長江強行東出。
目的就是南郡,拿下南郡,季漢的整個戰略空間都開啟了,而不是被壓縮在巴蜀之地。
那南郡好拿嗎?
南郡不好拿!
南郡也是曹魏一直想要拿的地方。
吳國的兵力部署主要分兩個板塊:一是以副都武昌為核心的武昌、江陵防線;二是以建康為中心的揚州防線。
其特點是東強西弱,但西線的武昌卻有孫吳最傑出的戰術大師陸遜親自坐鎮,江陵則有諸葛瑾這樣的人物。
諸葛瑾又在南郡佈置了兩個軍事重鎮,一個是公安,一個是江陵。
兩個地方離得很近,可以相互增援。
再加上有建平郡和宜都郡做緩衝,恐怕更不好拿。
想到這裡,李衡心中開始有其他的想法。
眼前的情況就是,來江州的相當一部分商人,也算是控制在吳國官方手中。
就像董宏所言。
見李衡沉思,董宏繼續說道:“昨日詹銘跟我們說的那些,我擔心他做不到。”
“做得到,就算再嚴密的治理,也無法精細到每一個人身上。”李衡說道,“對抗諸葛瑾的不是這些商人,而是大勢,如果你要問我什麼是大勢,我會告訴你,新鹽就是大勢所趨。人們對更好的物品的追求,就是大勢,如果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家族想要阻攔,他的下場就是自取滅亡。”
董宏愣了一下,雖然沒有聽太懂這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