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害怕與漢軍野戰。

派兵出去驅趕,必然陷入泥潭,而且大機率是無法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父親!”司馬昭急道。

司馬懿卻來回走動,沉思起來。

“父親,派騎兵出去驅趕,太費時費日,威脅那些人,他們必然逃得更快,我以為,應當派一千騎兵出去殺無赦!”

司馬懿坐下來,閉目沉思片刻,才說道:“八百里加急呈報洛陽。”

“此去洛陽,快馬兩日,朝廷爭論兩日,回來兩日,六日過去了,這六日諸葛亮要招募多少人?”

“休要再說,立刻去送信!”

司馬懿不是曹操,他根本不可能在這裡大肆殺人。

而且曹叡時期的司馬懿,根本不敢做出格的事,上一次私自出兵,已經是司馬懿的極限。

現在不是軍事問題,是政治問題。

他司馬懿又不是個愣頭青。

八月二十一日,李衡沒有去衙門,而是去了庠序。

現在陳倉縣庠序每日都有十名工匠教學,每人教十名學生。

有木匠,有鐵匠,有織工。

一般情況下,李衡不會去打擾他們。

李衡只是在庠序的書房裡檢視一些剛編寫的書籍。

例如此時他手裡就拿著一本書,《大漢百工總要》。

裡面記載建造房屋的技巧,還配上了圖紙,還記錄了打鐵的方法,也有苧麻處理的方法。

另外,李衡自己寫了一本書,《大漢造紙新術》。

一種技巧,如果不用文字記錄下來,就無法更新迭代。

無法更新迭代,就無法形成體系化的知識。

無法體系化,就無法生根發芽,形成理論體系。

如果沒有理論體系,只是流於表面的技巧,即便出現了一種新的科技,那也不過是偶然的運氣,無法繼續往前。

當然,李衡並不指望很快就能出現理論體系。

理論體系是發現自然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需要長期日積月累地去探索。

李衡現在能做的第一步,就是把現在所有的工藝知識先匯總出來,形成教課文字。

陳倉縣的庠序還只是一個開端。

漢軍需要真正的工兵營。

但工兵營是離不開這種技工學校的培養的。

看完目前陳倉縣庠序編寫的幾本書,李衡很滿意,他更滿意的是懷裡的《大漢造紙新術》。

“明公!”外面傳來董宏的聲音。

“進。”

董宏進來,說道:“明公,丞相喚你過去。”

“好,正好我也打算去找丞相。”

“你找丞相何事?”

“這造紙術已經全部精細化,每一步都反覆推敲過,可以讓丞相送回漢中和成都了。”

“你一直在做這件事?”

“是啊,我們之前的紙如此粗糙,總得一步步改進,水力紡織機我也在想辦法改進。”

“快去吧,別讓丞相久等。”

“放心,不是什麼大事,只是商議接下來如何應對魏軍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