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離間吳國

從襄陽回到江陵,李衡便開始便著手滅吳的計劃。

他能預感到,滅吳的時間快要到來了。

理由也很充分:

一、隨著二宮之爭的愈演愈烈,吳國內部將會發生政治危機。

二、李衡表面答應了孫權不要收留江夏郡和長沙郡的百姓,但其實依然會有大部分人過來。

這將導致吳國民力疲軟,影響農業。

在吳國發行紙幣的大環境下,第一產業的危機,勢必爆發經濟危機。

也就是古代王朝通常遇到的糧價暴漲問題。

這對軍事的後勤打擊是巨大的。

針對於吳國目前出現的這兩方面的危機,李衡決定給孫權加一把火,讓吳國快速虛軟下去。

極端保守派的特性就是反對一切敵國的策略,認為敵國的所有策略都是錯誤的。

否則,以吳國的體量,即便吳軍戰敗,吳國依然能憑藉底子厚苟延殘喘。

只要是敵國贊成的,自己就該反對。

但在吳國目前的內憂外患之下,是不可能真正改制的,

所以極端改制派在吳國必然受到打壓,如果將這兩派與二宮之爭融合,那這種政治打壓就是極其殘暴的,甚至可能到人生毀滅的地步。

滅吳就能提前。

吳國虛軟之際,就是滅吳之時。

如何加這把火呢?

很簡單。

然後給吳國留下一群極端保守派。

為什麼?

極端改制派基本上屬於看到了荊州的新政成果,想要使吳國學習,進一步強大起來。

即便軍隊依然強大,但已經失去了國家經濟和政治戰略縱深,只需要輸一場,就會全面崩潰。

兩宮之爭引起政治對立?

保守派裡面可能有人認為應該在穩中求變,但一旦政治鬥爭白熱化,正常的保守派將異化成極端保守派。

極端保守派必然催生極端改制派。

那就在這種政治對立裡再加點料。

一旦一個國家的政治形態變成這樣,政治就會變得僵化。

這就是李衡想要在吳國達到的效果。

到時候,吳國政治危機,大量人才流失,大量百姓流失。

讓一派極力排斥大漢,讓他們到處鼓吹益州和荊州要滅掉吳國,和在洛陽一樣,這一派在建業叫極端保守派。

保守派的特性是穩,是守住過去的治國方式。

那個時候,極端改制派就只有一個選擇:投漢!

到時候,就不只是吳國百姓要過來了,吳國相當一部分官員也會過來。

極端改制派就是李衡需要的。

一旦吳國苟延殘喘,司馬懿就會出手干預。

李衡要的不是對吳軍的軍事勝利,而是要的對吳國的滅國勝利。

那麼,如何入手去將吳國政治攪渾呢?

很簡單,讓張休在建業發表恐嚇言論。

吳國現在的政治正確是嚴防死守荊州,那就讓張休按照這個言論在建業開始興風作浪。

過完正月,李衡找杜預和馬顒談話。

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杜預和馬顒聽完後,感到震驚。

馬顒疑惑道:“張休既然是我們的人,為何不在建業為我們發聲?他應該發展願意跟我們聯盟的人。”

“現在整個吳國上下都以江東士族做主導,江東士族就不可能丟棄荊州去打淮陰,一個張休,想要正面跟他們來硬的,是絕不可能的。”

杜預言簡意賅地說著。

他內心對李衡的策略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