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最純淨的動機造成汙染。

最後一點需要展開說一下。

我們經常看到的情境是:父母指著撿垃圾的人對孩子說,你若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跟他一樣。孩子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比較幽默,孩子會說,撿垃圾很好玩呀,長大就撿垃圾好了,也不用每天做作業了。另一種就比較讓人傷心了,那些知道撿垃圾的辛苦的孩子會被嚇著,會在恐懼的追趕之下學習,其學習心態之差、學習效率之低,就是可想而知的事了。很多孩子厭學,就是對這種恐懼的一種反抗形式。

還有一種情景。老師在講臺上情緒激昂地說,大家要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從我們目前的情況看,中華正在崛起之中,讓我們設想一下,中國真正崛起之後那孩子們為什麼學習呢?或者換一種說法,對於已經是世界強國的國家來說,它們的孩子為什麼還要學習呢?或者再換一種說法,一個退休的人,他已經不再有機會為國家做很大的貢獻,那是否意味著他不需要學習了呢?

我們對學習對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它是我們學習的最原始的動力,不需要任何修飾,純淨而自然,而且比任何其它力量都要強大得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是從純功利的角度,我們也沒有必要用任何其或低階或高階的動力來替代它。

教師、家長和其他身負教育職責的人都應該注意了:你們要做的唯一的工作,就是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千萬千萬不要去傷害它,也不要試圖用別的東西去替代它。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們才能夠真正學得好,才能夠在有較高的才能之外,有高貴而和諧的內心世界;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真正很快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

當疾病敲開家庭之門

一位著名的家庭治療師說:每個人生來就具有雙重身份,即在健康王國的身份和在疾病王國的身份。儘管我們都喜歡前一個王國的身份證,但無論早晚,至少有一段時間,我們都會被迫承認自己在疾病王國的居民身份。話說得很委婉,如果把同樣的意思直接地說出來,就是:每個人遲早都是要生病的。

疾病當然首先是生病的人的個人的事情。但是,人是社會的動物,一個人病了,除了對他自己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之外,還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他的家庭。現在我們就從家庭的角度,以一位肺癌早期患者為例,談一談疾病對家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專門針對家庭的心理治療理論認為,一個人生病(主要指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殘疾的重大疾病)之後,家庭內部會產生以下幾種相對應的情感反應。

1、 否認和接受

K先生五十歲,某國家機關的處長。他的妻子四十八歲,某國有企業的會計。女兒二十五歲,某醫院內科醫生。K先生抽菸三十年,平均約每天二十枝。三個月前,K先生出現不同尋常的劇烈咳嗽,妻子和女兒要他去醫院查一下,他不願意,認為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由於長時間未見好轉,他最後還是同意去做一下肺部透視。透視顯示有小塊陰影。再拍片,高度懷疑早期肺癌。醫生只把這樣的結果告訴了K先生的妻子和女兒,K先生自己對自己的問題一無所知。

揹著K先生,妻子和女兒抱頭痛哭了一場。然後她們認為,也許K先生患的不是癌症,而是其它什麼疾病,比如肺結核等等。就繼續讓K先生做了進一步的檢查,最後確診為肺癌。在冰冷的化驗單面前,她們不得不接受了這一事實。

當疾病敲開家庭之門的時候,病人和家屬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相信。這是一種有益的防禦機制,可以暫時緩衝打擊的力量,為最後接受現實做一點心理的準備。但是,否認的時間不可能會很長,當疾病變成無可置疑的現實的時候,接受就是唯一的選擇了。接受顯然是一種更成熟的應對方式,越早接受,越有利於早日採取理性的對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