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更大的固定戰鬥室,加上一門75毫米口徑的長身管火炮——和1號突擊炮的設計方案如出一轍,只不過是換裝了一門更大威力的火炮而已。

同樣的,2號坦克的支援型火炮設計方案也在幾天內就被拿了出來,這方案也是同樣的潦草和簡單粗暴:工程師們直接把1號100毫米口徑自行榴彈炮的設計方案擴大,安裝上了一門150毫米口徑的大炮,就算是完成了相應的設計。

這兩種武器比起2號坦克來,在設計上根本沒有任何難度,它們比2號坦克還要更早一些問世,等到2號坦克的底盤開始量產,就直接生產成了2號突擊炮直接交付給了大明帝國的軍隊。

當然,這一切已經都是後話了,現在張世揚正在努力的將2號坦克的總體設計完成——包括那個技術含量頗高的炮塔,還有那門讓他很是糾結的50毫米長身管火炮,以及相應的穿甲型彈藥。

這些設計都是按照軍方要求,準備對抗莫須有的所謂“敵對國家坦克裝備”研發的武器。它們的首要目的就是在面對敵軍坦克的時候,負責摧毀這些武器,保證自己方坦克和其他車輛以及人員的安全。

基於同樣的理由,大明帝國的2號坦克車體,在經過了更改和加強之後,最終選用了50毫米厚度的正前方裝甲,為的也是在未來的戰鬥中,給對方裝備了反坦克武器的軍隊一個“驚喜”!

可以說,張世揚在設計的2號坦克,就是專門針對未來敵軍坦克的一種“坦克殺手”。它是以對方坦克作為假想敵的武器,也是1號坦克的擴大和終極強化版。

之所以強化,是因為即便在遼東戰場的後期,落後的金國和日本陸軍部隊也找到了很多反坦克武器,對大明帝國的1號坦克和1號突擊炮產生了相當大的威脅。顯然這些廉價的反坦克武器,會在今後大規模的裝備部隊,成為各國對抗坦克的中間力量。

首先就是很多50毫米和75毫米口徑的火炮,這些原本的輕型步兵炮,對抗1號坦克的時候,在口徑上擁有很大的優勢,這些並不專業的火炮可以在較遠距離上開火,對1號坦克形成壓制。

雖然彈道效能不好,雖然還暫時沒有直瞄的瞄準鏡,可這些火炮在威力上來說,對1號坦克和其他1號坦克的延伸車型,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而研發瞄準器和更合適的炮架,顯然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只需要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各國就都會誕生出一大批專用的反坦克戰防炮,這些火炮有可能採用更小的口徑,採用更大初速度的火炮,增加穿透力來達到反坦克目的。這也是大明帝國在研製50毫米口徑的專用高速炮的時候,自我推測的結果。

很快,50毫米左右的專用反坦克炮,75毫米口徑的甚至100毫米口徑的火炮,都會出現在各**隊的序列中,大明帝國的坦克要想取得在遼東戰場上那樣壓倒性的勝利,會需要付出更加慘烈的代價。

“搞不好,我們的這種2號坦克,還沒問世,就已經被各國的反坦克武器,搞得過時了。”看著50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試射彈藥,擊穿了遠距離上30毫米厚度的均質鋼板的張世揚,開口對身邊一臉憂慮的陳昭明說道。

陳昭明也看到了這一次的實驗結果,雖然2號坦克底盤的正前方,採用的是50毫米厚度的均質鋼板,防護能力要比30毫米厚度好上了不少,可是這依舊無法保證新式坦克在反坦克武器面前,擁有牢不可破的優勢地位。

“這種情況下,只能按照司令官的說法,用全新的戰術來彌補裝置本身質量上的不足了。”陳昭明有些無奈的對張世揚說道:“我們無法讓坦克更重一些了,安裝厚實的裝甲,會讓坦克的減震系統不堪重負,到時候2號坦克的底盤能不能滿足改進要求,就是個未知數了。”

“在設計2號坦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