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哪裡知道背後的用心,聽了這話,不由笑道:“石卿眼光長遠,如此這般,確是良策。”

正在誇獎間,有內侍匆匆來報:“陛下,王丞相求見。”

①同天節,皇帝趙頊的生日

②在今內蒙寧城以西大明城

。。

第八章 汴京新聞(1)

如果我們有立場的話,我們的立場就是中立。

——《汴京新聞》評論員

王安石給皇帝見過禮後,抬頭看見放在御案上的報紙,又看了石越一眼,便知道皇帝和石越肯定在談論《汴京新聞》的事情。

石越給王安石行過禮,站到一邊。趙頊笑道:“丞相此來,卻有何事?”

“陛下,臣是為了這《汴京新聞》而來。”

趙頊笑道:“這倒巧了,朕剛剛就和石卿在說這事。石卿將剛才的事向丞相說一遍吧。”

石越應了一聲“是”,便又將之前討論的事情,和王安石細細說了一遍。

王安石聽完,皺眉道:“陛下,臣以為定下條例管制,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只是任由他們這麼非議朝政,只怕終有一天,朝廷大事,要受流俗影響。聖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些人公然點評朝政得失,雖目下看來無大不妥,但長久看來,終會有隱患。若要議訂條例,應當在條例中嚴厲禁止此等事。”

石越始終是想維護言論自由的,見王安石這麼說,不由急了,連忙說道:“陛下,臣以為丞相所慮,雖不無道理。但治國之道,當剛柔相濟,徒以剛強,必將自折。況且士民與天子,若連為一體,則國家昌盛,若互相猜忌,則亡國可待。故民者水也,當因勢利導。物有利弊,當取其利而防其弊,不必因噎廢食。自古奸滑之吏,欺上瞞下,御史之設,不能盡察,有報紙從中監督,只需事先用法令約束,使其言必有據,不敢造謠誹謗,則未必不可得其利。若一意禁止,則是使上下相隔,非上策也。且孔子雖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然孔子教弟子三千,未必不言政事,孟子在稷下,亦未必不言政事,此皆聖人權變之道,後之學者,也不必徒守經文。”

王安石聽石越說到“徒以剛強,必將自折”,心裡不由一格,倒似覺得在諷刺自己一般,但細揣石越語氣,又不像如此。他想起宣德門前之事,不由暗暗嘆了口氣。自己若一意執著,倒似自己有什麼欺上瞞下之事怕讓皇帝知道一般。當下不再爭執,說道:“石越所說也不無道理。臣以為可著中書、禮部、刑部、學士院共議,制《皇宋出版敕令》,再下廷議,頒佈執行。”說完這些話,王安石竟覺得自己變了許多。

石越見王安石退步,也見好就收,道:“臣以為丞相所言有理。”

石越只要《皇宋出版敕令》頒佈就好——不管其中管制了什麼,最起碼的,是官方用這樣的形式認可了報紙的存在,這一點的意義非凡。至於其中的限制,不僅可以辯論,以後也是可以修改的。

而出乎石越意料的是,桑充國與《汴京新聞》也似乎明白這一點,在朝廷有意制訂《皇宋出版敕令》的訊息傳出之後,《汴京新聞》的社論立即給予了正面的評價。

至於###,雖然也有人懷疑《汴京新聞》會在以後借民意攻擊新法,為新法的執行增添麻煩,但所有人都知道王安石自白水潭之獄後,政治威信大受打擊,這時候在“無關緊要”的《汴京新聞》上再次激化與石越、桑充國的矛盾,是相當不智的。何況石越等人動輒以“言者無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為藉口,而皇帝本人對此也傾向支援,再去爭辯,實在不見得能討得好去。這一點便是王安石心裡也明白。而且,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讀過書卻沒有機會做官,或者官職卑微,或者頗受打壓,不能對朝政發表意見,心裡卻念念要“